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探讨《诗经·豳风·七月》的主旨及其论争的意义,将《七月》从“显示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和“被剥削的痛苦”的诗还原为一首普通的农事诗,解读其中的深层文化底蕴。文章从恋土乐耕的情感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血亲人伦的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七月》所表现出的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并由此而进一步探讨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3.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4.
“七月流火”词义嬗变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该诗凡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诗中写及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全诗三次提到“七月流火”。今浅释其义,就教于方家。一、“七月流火”之本义“七月”,此处指夏历(俗称农历)七月,“流...  相似文献   

5.
一《豳风》不是西周的诗《豳风》在《诗经》中是十五国风之一,包括诗歌七篇:《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  相似文献   

6.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7.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民歌。《豳风》是十五国风之一,豳,地名,在今陕西省(彬)县。周人的首领公刘曾经带领他的族人从庆阳迁徙到豳地,在这里,周人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豳风》中共七首诗。这些诗歌都比较注重农事,各篇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与农事生活有关的事物或意象,  相似文献   

9.
《豳风·七月》是一首记事性的诗。其记事的方式,历来认为主要是以衣食为主线,记叙农事风俗的内容,和以四时十二月为时序的月令方式。然而在细读后,发现诗中还包含有按文王八卦序的记事方式。通过比照与文献征引,基本上能确认这一事实的存在。《七月》诗与文王八卦的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周民族古老深厚的文化精神,也为八卦与农业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经·豳风·七月》的主题问题众说纷纭。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从《七月》的叙述者、作者与和诗中人物间的关系着手,循着女主人公的生活成长轨迹,对《七月》进行主题解读。试图在主题不确定的现状中,发现《七月》在农事外表下隐藏的先民们对爱情的歌颂和对生活的礼赞。  相似文献   

12.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正统史著、地方史志以及民间文化遗迹遗俗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诗豳”的地域涵盖,便会认为《风豳》之“豳”不但包括传统解释的古南豳(今陕西旬邑、豳县一带),还应该包括被传统解释忽视了的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广大地区。因而,以北豳先用文化遗存的大量事实,论述周先祖在古北豳的农事活动及其在《七月》一诗中的反映,理清周文化发展史的源流,并确解《七月》之章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14.
张珂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99-100
《诗经·豳风·七月》以季节月份为线索给后人完整地展现了豳地的风俗风貌。根据这首诗歌所讲述的内容,将其归类为四季,并集中展现不同季节的不同的自然人文风俗。这对于研究周人生活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诗经》的《召南·野有死麕》历来备受争议。文义之争、文体之议、诗旨探寻成为后人解读该诗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解读此诗。一方面应关注当时周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编诗者的意图,这涉及该首诗歌主题和体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产生于我国西周初年,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是豳地奴隶们所创作和吟唱的诗歌。豳地位于今陕西省枸邑和邠县一带。这首长诗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永无休止的劳动情景和悲惨的生活境遇。这痛苦的呻吟,表达了奴隶对奴隶主贵族的怨恨,这悲忿的的呼号,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控诉。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全诗分八章,一共八十八句,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篇章之一,下面就其各章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并做简要的分析。 第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角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唆至喜。 这一章写了两点内容:一是奴隶们寒冬季节生活的悲苦,一是奴隶们被迫从事春耕劳动的情  相似文献   

17.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的经学解读中所包含的“天地阴阳观念”与“养老敬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勤政爱民”等礼乐教化思想之深度、厚度,是历史解读法中的“压迫与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阐释无法相比的。在国学热的今天,理性回归经学也是《诗经》解读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身份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旧说被质疑之处,结合《七月》中描述的各种物候、农业生产情况及上层贵族祭祀、宴饮的场面,可知作者熟悉两个阶层成员的生活,加之古有采诗、献诗制度,献诗的为公卿至列士阶层,且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七月》既是一篇颇具文学艺术特色的诗歌,没有一定文艺素养的人是创作不出来的,可知作者身处贵族阶级,并接受过文化教育,综合这些条件可推测,《豳风·七月》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官职不高的士这一阶层的农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