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元杂剧作家宫天挺的历史剧《死生交范张鸡黍》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属于剧中人物所处朝代的官职与选官制度,它们大多属于唐宋时期,亦有作者所处的元代才出现的官职,形成一种特殊的“时间错位”。在个案研究、文本细读与版本对读的基础之上,可以窥探该剧不同版本中官职与选官制度呈现的特征,并试图从元杂剧的“虚实论”、元杂剧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来讨论这类“时间错位”产生、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元代杂剧《范张鸡黍》和明代拟话本《范张巨卿鸡死生交》均取材于古老的历史故事,一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都讴歌了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生死不渝的情谊和信义,另一方面它却呈现截然不同的审美创作倾向。本文试从两种不同体裁、不同时代的具体作品比较分析作者的生活时代、创作心态、情节、语言和主题思想来探讨产生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诗歌卜居主题始于《诗经》,早期诗歌中的卜居主要是居住文化的表现。自《楚辞·卜居》篇始,士人借卜居抒写情志,卜居诗由此产生。卜居诗散见于六朝,兴于唐宋,蜕变于明,沉于清。在这一过程中,卜居诗的主题沿着两条轨迹演变:一是疏离政治,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不断减退、消失,更多地趋于林泉之趣;二是面向世俗,诗歌内容逐步由雅向俗嬗变,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与情趣。卜居诗主题的这种演变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既反映了封建专制、儒家文化由鼎盛到没落的进程和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兴起,也反映着士人精神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及其对政权的离心过程。对卜居诗主题演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莉 《天中学刊》2023,(1):62-67
隋炀帝十分重视神秘文化,对其持一种既利用又控制防范的态度。在有关隋炀帝的文学作品中,神秘文化主题得到进一步渲染,使得隋炀帝故事充满了神秘与宿命色彩。隋唐五代的隋炀帝故事多借相人术为新皇登基做舆论准备;宋元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借世俗化的梦征指责隋炀帝必将因失德身死国亡;明清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则在批判隋炀帝的同时,借助轮回果报观念凸显了“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6.
洛神诞生后,引起文人们的竞相演绎。举凡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杂剧、传奇都有涉及洛神故事的情节。在不同的时期,洛神形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体现了彼时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判断。在洛神故事的演变中,以礼节情的人神恋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7.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从唐代到清代文人竹枝词题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文人竹枝词的题材以模仿民歌表现乡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描写地方风物、风俗为主。宋代则大大拓宽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在众多的题材中,以通过咏风土来反映民间疾苦一类占了较大比例,显现出较高的思想价值。元代的文人竹枝词远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都极为深重的现实生活,几乎全是吟咏湖山之胜、人物之美的作品。明清两代的竹枝词又贴紧现实生活,以咏风土、讽时尚、议时政为主要题材,具有较高的方志学、民俗学、历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到天下第一村的周村去玩,不要忘了去看看董永墓。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萤永卖身葬父则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12.
先秦以来,表示腹部、肚子意义的字有腹、肚等。腹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而肚最早见于西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肚字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但仍远远少于腹字出现的次数。现今肚已逐渐取代腹,表示腹部、肚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冬梅 《天中学刊》2013,28(1):37-40
红线女故事自唐代至明清以来一直广泛流传。红线女故事的产生受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因素影响很大,尤其是唐、明两代封建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背景差异及皇权意识的不同,对红线女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关汉卿名剧《窦娥冤》中注释——“十恶”在元代的具体含义,将“十恶”及“十恶不赦”的渊源弄清,再根据各朝刑法律例的沿革,将“十恶”的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容的变化列出,并列举出西方《圣经》中类似于“十恶”的“十诫”条款。  相似文献   

15.
"同志"最早是两个词,组合的意思是"志趣、志向相同",后来成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指的是"志向兴趣相同的人"。作为称谓语则形成于晚清,后在国民党、共产党中成为专有称谓,而普遍使用"同志"则是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80年代。至今又增加了同性恋专称。  相似文献   

16.
在词汇的发展演变中,因为常用词的古今差别较大,不利于人们阅读古书,所以,通常以常用词作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书"和"写"的发展演变情况。一是"书"的发展演变,二是"写"的发展演变,三是"书""写"的发展演变与替代关系,四是"书""写"合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丁喜霞 《天中学刊》1998,13(1):36-38
本文试从历史地理和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中原”一词含义演变的过程及原因。一、“中原”一词在历史上的诸种含义“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含义第一是指原野或平原之中,是一般的通用名词。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寂,庶民采之。”第二是指今河南省地区,是狭义的作为地域名称的“中原”,与“中州”所指范围相同。如《北史·任城王澄传》:“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洛即洛水,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明…  相似文献   

18.
<正>有教师执教《跨父逐日》的文言文公开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夸父逐日的"故事"。可以用现代文讲,也可以用古文讲。教师特别强调,用现代文讲的话,一定要想办法讲得生动精彩。教师的潜台词似乎很明显,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用现代文讲夸父逐日的"故事"。学生先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分组展示。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所有代表小组展示的同学,讲述都用文言文,结果是差不多将《跨父逐日》一课背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19.
“子弟书”和“八角鼓”是满族的两种曲艺,在我国音乐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现代却被某些曲艺取而代之,因此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秋"作为季节名词,它在双音化过程中,由于受其自身构词特点的影响,曾产生过不同的义项。从"秋"作为季节性名词的双音化过程,来讨论这个词在表示秋季时,其形式和意义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