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针对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弊端,清政府采取了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用铜元取代制钱、限制纸币发行以及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等一系列币制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指导思想存在严重失误,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配套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力为后盾,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有些还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后是谁向清廷密保袁世凯?一般认为是李鸿章,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考证,认为是两江总督、湘军领头人物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而非李鸿章.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地方财权大大膨胀,与中央财权的旁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央与地方的二元财政体制逐渐取代中央的一元财政体制.这种变化与时局以及新政的推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海军留英教育是晚清海军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甲午战前的船政留英和甲午战后的海军留英两大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计划续派船政留英生,但未能实施;20世纪初,江南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相继派出了留英学生;特别是随着晚清海军重建计划的展开,以国内海军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清季海军留英规模超过了甲午战前,海军留英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二战末期,日本有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被迫参军作战;但日本数万工科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例如零式战机的设计师等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绝大多数活到了战后。这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894年甲午战争中,"天朝上国"的大清国竟然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笔者认为,甲午战前,中国国内自上而下充满一片轻视藐视日本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对日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错误知觉,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走向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近代化的方式首先都是直接从干预经济开始的。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选择了“官为控制”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甲午战争后,改“官督商办”为“纵商为之”,颁布了大量新的工商政策法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致于大大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战后日本社会已具备了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外部条件;政府对私立高校政策的调整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教育法规是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可靠保证;政府财政上的资助是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的物质保障;学历主义社会风潮盛行等。本文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基本因素,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轮船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落后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和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列强在华攫取到了更多航运特权。随之,以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航运势力的争夺,列强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轮船公司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航运势力彼此间的消长冲突,构成这一期间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10.
李明海 《考试》2010,(10):36-37
一、选择题 1.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针对当时报纸上对他的谩骂,杰斐逊说:“我情愿将自己捐献出来,作一次伟大实验的对象……,以证明所谓舆论自由与治理有方的政府互不相容这一借口的欺骗性”。这最能表明杰斐逊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收复区伪学校及师生进行了教育甄审活动,由于设计和实施本身有缺陷,遭到了收复区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甄审的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政府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反而造成学生与政府的对立局面,开战后学生运动之先河。教育甄审减弱了国民政府对青年学生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2.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工作,国民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战时不仅没有长期停辍反而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相关教育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宏观掌控上所做的努力。文章通过分析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政策以及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以使读者对战时的国民政府教育有一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近代化的方式首先都是直接从干预经济开始的。自 1 9世纪 60年代起 ,清政府选择了“官为控制”近代工业的政策目标模式。甲午战争后 ,改“官督商办”为“纵商为之” ,颁布了大量新的工商政策法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 ,以致于大大影响了经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李鸿章集团基本上失去了对北洋的控制权,王文韶成为北洋首脑。由于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王文韶的性格特征和政治资本条件所限,北洋大臣的事权较前大为削减。北洋编练新军之权则落入慈禧太后所崇信的荣禄与袁世凯之手。甲午战后北洋的这些变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局,并为其后事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5.
广州十三行经清政府特许负责与外国通商并处理相关外交事宜。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认为,十三行贸易体制是自由贸易的枷锁,他们多次试图施压清政府改变这种体制,均未达目的。后来,他们通过向中国输入鸦片获取暴利来解决贸易入超问题。清政府不得不严禁鸦片输入,英帝国主义便发动了肮脏的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对外侵的战争中,中法战争是中国唯一一次没有割地、赔款的战争,并且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中法新约》。因此史学界对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众说纷纭。文章试图从“博弈论”来分析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外交策略,以说明清政府在镇南关胜利后,“乘胜即收”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利用这一大好的机会为中国争得更大的权益,从这一点来说,是失败的。而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没有利用武力威慑,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不注重对法殖民当局心理与信息的掌握,是使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无论从地缘、还是人文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和日本都是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从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来看,我们有过唐朝时的友好,亦有二战时的剑拔弩张刀锋相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岛国根性和耻感文化造成了日本的防范意识、强者意识和极端的民族主义,中日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致使两国在外交中矛盾频发。侵华历史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则成为了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8.
19.
抗战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抗战以后,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商会联合成立了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成立后,联合会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拓展海外市场,尝试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国家政治,希望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尽管政府认识到商会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却无意赋予它在政治、经济参与方面更大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