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刘进 《现代语文》2007,(10):108-109
后现代小说呈现出断片化的形式,这一形式隐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时空哲学。本文试论证现代性小说向后现代小说转化的原因,过程及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伟 《文教资料》2007,(34):96-98
对穆木天从早期象征派的诗歌创作到中国诗歌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转型的现象、原因、意义进行分析。尽管诗风和诗歌理论前后期变化很大,但是贯穿于他创作中始终不变的是他对诗歌现代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由于隐含作者受到先入为主的情感或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底层叙述的书写空间被限制,甚至已经滑入到叙述情节趋于程式化、艺术风格走向媚俗化的泥潭中。如何借助不可靠叙述策略实现批判现实的针砭时弊性与文学审美精神的契合,才是底层叙述削弱隐含作者作用力,摆脱程式化、媚俗化窘境的最佳出路。  相似文献   

4.
隐含读者与隐含作者和谐一致,一个代替作者说话,一个从读者出发,作者赋予了读者全部的阅读涵义;隐含读者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自我"和理想的读者形象,它完全接受隐含作者的意识形态,而现实读者最成功的阅读就是能成为文本中的隐含读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育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育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粱启超后期反对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人生观,倡导趣味(审美)人生观,在他那里情感是具有本体意味的,艺术则是可以使人情感"向上提絮,向内体验"的表现,而美育则是关乎人的情感趣味的本原性的教育,梁启超后期的美学思想明显具有用审美现代性来抗拒启蒙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力图从卢梭这个视角,重新考察和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意义。对卢梭观点的认同与批评涉及到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步与保守、启蒙现代性与化现代性的对抗和冲突,也涉及到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肖敏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39-43,78
"文革"文学中后期呈现出严重简单化和封闭化的特征,出现了作者群的断裂。但众多后来新时期的作者都参与到"文革"主流文学的运作中,本文将从"文革"地上作者的分化和移位两个方面,来论述"文革"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内涵剖析,不仅关系到学徒制理论的健全与发展,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实践的基础。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教育视角,而从市场化维度切入,运用历时性与跨国比较方法,基于历史唯物观可以总结出更为本质的学徒制"现代性"内涵:师徒结构从封闭性到开放性;行动者从固定性到流动性;技能形成从稳定性到灵活性;学徒制度建构从分散化到制度化;师徒体系从物态化到生态化。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学存在着多种意义转变,其中作家身份的代际转换和学思潮的流变与西部学密切相关。从“右派”作家的现代性启蒙到“知青”作家的浪漫追忆,再发展到先锋派的叙事革命,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生代”的个人写作;学思潮从伤痕、反思、改革、化寻根到新写实和先锋派。西部学成名于伤痕和反思学,贡献在改革学和化寻根,游离于新写实,彷徨于先锋派,出现逐渐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这样一来,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在它确立之初就隐含着盲视,带着鲜明的乌托邦特征,在现代化过程中,乌托邦的设想对现实造成很大破坏。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根源就在于纠正现代性的盲视,但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哲学立场,把现实完全非真实化了。把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看成是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的这个错误必须予以批判。维护客观真实和理性真实,仍然是走向二十一世纪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以诗人身份闻名的雷平阳在其散文创作中蕴藉着丰富的“诗性”因子。《雷平阳散文选集》是作者从私人的角度,以“诗性”之笔构写云南的篇章。从语言、空间想象和现代性叙述形式三个方面介入,对雷平阳散文中的“诗性”进行解码,可以窥见雷平阳散文在“诗性”书写背后所隐含的对文化“同质化”反抗和拒斥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底层”生命存在价值的质询,进而管窥主体在散文“诗性化”背后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4.
在海德格尔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与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之间,隐含了一条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情调之路,具体体现为从畏到惊恐的道路。对这条情调之路的揭示,既显示了海德格尔作品中的情调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也表明了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情调特征。这也为重新把握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可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脱离研究《云雀之歌》中的乡土特色和自传特征的俗套,本文考察该小说对现代性的表征。小说中,"杂糅"的乡村是现代性的地域化产物,是兼具前现代和现代的"第三空间"。同质化的城市是现代性的国家化效应,世界主义者的崛起则是全球现代性的语境中理想的主体存在模式,成为连接前现代/现代、乡村/城市、国家/世界等二元对立之间互动的桥梁。《云雀之歌》从地域、国家和世界的三重视野审视现代性历史实践,表明文学地域主义这一文类参与、反思并重构了现代性的历史话语。  相似文献   

16.
在<伤逝>中,鲁迅是以悖论的方式来表达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性的问题的.他把矛盾的元素扭结在一起,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性的追求,而且可以见出著者对于女性的现代主体建构的深切关怀.然而从作者、隐含作者和叙事者之间可以发现,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女性主体声音的失语、女性被启蒙的客体位置以及子君婚姻的生存时空体的转换,构成一种主体性建构的悖谬.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创作群体的涵制策略折射出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恐怖”在作家心灵上所遗留下来的“精神内伤”,他们重回故里的形象搜寻和把时间空间化的做法,客观上为政府排忧解难,同时为主流话语掌握民间资源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而他们对当地古语民俗的考证和发掘,则隐含一种亚文化崇拜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运用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性观念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前现代性,并且确立了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指导下创造新文化的思路.他的古代文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志方法在现代社会实现自觉转型,是以人类学发展和现代性诉求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地体现在民族志方法的价值理念建构上,完成了从一元到多元、理论到实践、西方中心到人性普同的转化,并通过民族志作者思想理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实践领域,由此奠定了此后民族志书写的当代模型和价值风范。而民族志方法的现代性转换,不仅揭开了现代民族志发展的大幕,也使人类学学科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对现代性的内部张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现代性划分为前期(启蒙)现代性、中期(理想)现代性和后期(审美)现代性,并对不同时期的现代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张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从而论证了三种“现代性”都是相互继承、辩证否定和发展的。因此,也证明了现代性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