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地域文化系统。在实地考察大乐居村地理概况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初步对大乐居村地域文化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3.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4.
堡寨聚落是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特点的建筑群落,蔚县的村堡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侵而营建的具有军事防御特性的聚落。由于其特殊的生成机制和背景,形成了具有冀中地区特色的传统堡寨聚落类型。随着现今城乡大规模建设,其现状处于逐渐衰落之中,它们的保存与保护、维修与维护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就蔚县村堡之堡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其建筑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并提出了可行性保护策略,以期为整个堡寨的保存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村"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一个词,意为"村庄"、"聚落"。从产生之日开始,"村"在中古文献中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考查了"村"在汉译佛经中的使用场合、搭配情形,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古汉语"村"字的使用情形。  相似文献   

6.
川东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村落传统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对川东村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器物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进行符号学透析.以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初期、改革中期为序,对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嬗变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发展困境集中在:传统经济结构断裂、组织功能不健全、劳动力人口的迁徙、现代文化的侵袭等方面.研究一并提出包含村落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模式、村落传统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村落传统体育的多元文化生态园模式的救赎机制.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要理解乡村文化就要理解乡村聚落。侗族的家园聚落是侗族在历史迁徙过程中不断应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文化空间。为应对资源的稀缺,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侗族的家园聚落呈现出"村寨—家族"的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策略。不论是聚落内部,还是聚落之间,都以这样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去规范聚落社会成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化名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民族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出发,进行丹洲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明确在当前旅游发展大环境下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景和紧迫性,提出依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标准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突出"古(历史文化型民族村)、民(民族文化型保护村)、生(生态旅游型文化村)、遗(文化遗产型品牌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构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宇 《华章》2007,(12):64-65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相对稳定的聚落群体也应运而生。这些聚落多以大河流域为核心,并形成丰富多彩的聚落文化。其中,位于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的查海遗址,就是辽河流域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也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20,(1):84-9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典型形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结合CNKI检索平台中核心期刊数据,梳理2003年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历程和取得成果,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保护研究中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的现状,未来的研究呈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的综合性趋向。  相似文献   

12.
湖头古镇聚落空间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镇的聚落空间、组群空间与单体建筑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湖头古镇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色、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客家文化名村茶山古村为例,通过易康对茶山古村的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PRA)、转移矩阵、计算空间动态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三生”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演变过程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茶山古村的三生空间之间在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生产空间以“入”字型为基础不断扩张,生活空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增长,而生态空间则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宗族血缘关系变淡、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茶山古村三生空间演变发展的动因.(3)茶山古村在空间演变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空废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历史文要素遗失、传统风貌受损和生态失协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基于“三生”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优化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井台空间是徽州传统聚落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超越了人工水源的本意,用来表达一种居住的意象.在徽州传统聚落中民居之间密度极高,作为公共交往场所的空间十分有限,除了祠堂、戏台、庙宇等礼制建筑满足聚落中人们的社会交往,井台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共交往场所的作用.本文从水井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意象入手,力图分析徽州传统聚落中井台空间的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可谓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存,并被誉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其间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它的发现对于探宄豫、鲁、苏、皖等省以及相邻地区的史前聚落形态及文化面貌皆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阳烂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而围绕家族—村寨的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通过它们有效地维护并实现了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北侗是侗族的一部分,由于地域背景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了与南侗有别的文化形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居住建筑、道路、边界、区域等聚落构成要素及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与制度三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及规律奠定基础,为北侗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客家民居聚落是客家人对自身生存、生活环境进行精密思索创造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聚落环境被逐渐赋予关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深远意义,成为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本文试从建成环境意义的角度出发,就客家民居聚落空间图式的系列形成过程探析客家民居聚落环境的意义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是生态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罗康隆教授在《资源配置视野下的聚落社会》一书中,基于他20多年扎根田野的经验,系统解释了湖南通道阳烂村的各种生态文化事项。研究认为,这些生态文化事项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性理念,同时维护了阳烂村生态生计生命的协同发展。为此,在研究实践中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始于2002年,至今评选了6批共528处。其中江西有33处,就其数量之多及考察评选之用心等方面而论,一直走在国内第一方阵。从各省普查和申报对比看,江西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比较丰富,并逐渐引起各级管理层的重视和民众支持。1990年代前期江西开始发掘古村文化资源,催生了江西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流坑村;本世纪以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历程及江西的国、省两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分布状况如文所述。由省级财政划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发展专项经费,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