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蕊蕊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47-50
以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名镇名村的区域分布结构特征,测定总体结构类型和省内各市区的分布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规则体系,分析名镇名村的旅游效益,并提出应充分发挥名镇名村的保护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阳烂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而围绕家族—村寨的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通过它们有效地维护并实现了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客家文化名村茶山古村为例,通过易康对茶山古村的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PRA)、转移矩阵、计算空间动态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三生”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演变过程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茶山古村的三生空间之间在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生产空间以“入”字型为基础不断扩张,生活空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增长,而生态空间则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宗族血缘关系变淡、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茶山古村三生空间演变发展的动因.(3)茶山古村在空间演变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空废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历史文要素遗失、传统风貌受损和生态失协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基于“三生”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优化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3-96
从历史文化名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民族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出发,进行丹洲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明确在当前旅游发展大环境下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景和紧迫性,提出依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标准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突出"古(历史文化型民族村)、民(民族文化型保护村)、生(生态旅游型文化村)、遗(文化遗产型品牌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构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河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放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31-35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河南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特色文化,促进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有效保护和利用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对河南省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现状作了简述,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利用的对策,要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真实、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风貌。 相似文献
7.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西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8.
鲁西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一直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散村占据主导地位。文献记载所见汉唐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集村,是经过长期发展、扩大或官府强制合并而形成的结果;现今北方地区集村为主的乡村聚落面貌,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形成的。南方地区散村向集村的发展,只是局部地区和部分村落的现象,没有普遍性。散村是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原生方式,集村则是长期发展或演变的结果;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立基于自然与经济需求的分散居住的原始倾向逐步被放弃,主要立基于社会、政治与文化需求的集中居住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在集村状态下,村落构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在散村状态下,则以若干自然村落组成的地域区块构成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梁洪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9-106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始于2002年,至今评选了6批共528处。其中江西有33处,就其数量之多及考察评选之用心等方面而论,一直走在国内第一方阵。从各省普查和申报对比看,江西的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比较丰富,并逐渐引起各级管理层的重视和民众支持。1990年代前期江西开始发掘古村文化资源,催生了江西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流坑村;本世纪以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历程及江西的国、省两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分布状况如文所述。由省级财政划拨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发展专项经费,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典型屯堡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一空间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相关,并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寨墙寨门、主次街巷体系和中轴主街以及村口塘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项.即寨墙和寨门可以确定出较为规整的聚落边界;主街作为全村的主要中轴线与各条次巷相连,形成尺度差异明确的主次巷道体系,各种重要建筑如村庙和戏台沿主街布置,并紧邻场坝;村口塘则位于村庄中轴线延伸的寨门前,与中心场坝遥相呼应;这几种空间模式所反映出的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层层围护的军事卫所空间组织特征,与历史文献中记载一致,承载了屯堡历史上抵御外敌的重要村落历史记忆;在"屯戍体制"逐渐瓦解后仍能在后代的村落演变中得以保存,仍然是全村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的中心发生地,同时在"屯堡"主体性的延续与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屯堡村落中鲜明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1.
湖头古镇聚落空间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珍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6)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镇的聚落空间、组群空间与单体建筑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湖头古镇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色、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参照“历史化名域”提出了“民族历史化名村”的概念,并就创建和保护“民族历史化名村”以及在发展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化、建立民族化大省中能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一些创建和保护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干"(ganl/an11,族称/自称,日常用语指"用树枝木栅把居所环境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讨论侗寨居所序列场所化过程与生存环境生成性形成的哲学性关联。分析认为,于文明始初侗寨居所建筑即拥有表征族群自我"行为"文化"想象"的典型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侗族行为文化构架、族群自我情感体验及女性话语施事行为等结构形态产生深远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华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6-112
在实地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从环境、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六个方面分析了桂峰传统聚落的空间意象,指出其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与"可印象性";同时,从点、线、面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并提出借助民间力量加强古村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伍家沟村、耿村历史人物传说文化意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元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20-25
伍家沟村、耿村都流传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说,这些传说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两村传说蕴含的文化意蕴主要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道德劝诫意识,对侠义性清官的渴望,反对战争中过度杀生、滥杀无辜的观念,及宿命论的命运观,反映了下层民众对社会高层的特殊认知理解的思维方式。两村历史人物传说蕴含的不同文化意蕴是:伍家沟村传说着重表现了崇拜能工巧匠意识,及修道成仙信仰,耿村的人物传说表现了崇拜文化、文化英雄、崇拜精神文化创造、崇拜文学才能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许碧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7(6):63-66
滇南有许多优秀的古建筑,云南第一历史文化名村郑营的陈氏宗祠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陈氏宗祠建于民国前期,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岁、喊天节、抬官人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了场所,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