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红粉——苏童笔下的女性绣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 ,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 ,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 ,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 ,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 ,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 ,而有一种类的意义 ,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障,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而有一种类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3.
《红粉》消解了有关妓女改造的元叙事,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悲剧。然而在表面温和的女性关怀中又显示了男性作家苏童潜意识的性别歧视,因为在《红粉》的隐形结构中,“男人压迫”改写成“女人压迫”,“红颜薄命”实际上是“红颜祸水”。这既是改写,又是还原。  相似文献   

4.
正苏童是当代小说界的瞩目人物,他的小说以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先锋化的写作姿态,赢得文坛的一片喝彩。但最为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于女性异乎寻常的关注和想象,苏童从女性的视角,用女人的心理去写女人,通过对女性世界、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描摹,在小说里汇聚了许多文学作品中未曾有过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形象,因此被小说界戏称为"红粉杀手"。身处男性中心文化中的女性,被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出路的追寻与探索就成了一个海峡两岸均无法回避的话题.纵观当代文坛,台湾女作家童真的《穿过荒野的女人》与大陆女作家张洁的《祖母绿》都涉及了女人的出路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出路与困境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女性人生的悲剧色彩,从而探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人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TVB电视剧中女性题材占据了荧幕的“半边天”,“女人戏”更成为其力推的引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受到女性观众的热捧。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TVB“女人戏”的文本、生产和受众,“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反映社会对女性形象和价值的设定,这些构建在愉悦女性观众的同时,却依旧不能改变其父权的特质。新时代的“女人戏”应正确运用性别视角,促进新女性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女性形象在男性笔下形成两种极端,不是天使就是恶魔,即"好"女人和"疯"女人.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批评家正在超越关于女性形象好坏的区分.美国小说家尤多拉·韦尔蒂的《乐观者的女儿》,发表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时期,富于激进的女性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介于传统"好"女人与极端"疯"女人之间的第三形象寻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池莉和徐坤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位。笔者试图通过.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和徐坤的《女娲》进行女性创作文本的比较。通过两部小说的比较可以发现,女人写女人,女人审视女人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在女性自身写作这条道路上,女性正在逐渐走上清醒和深刻。  相似文献   

9.
阎真的长篇<因为女人>描绘了柳依依从一个纯真的女大学生衍化为的怨妇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女性的情感生存在自由化欲望的时代语境中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小说展示了女人被性对象化现象,揭示了女性反杭的无效结局,预示了女性悲观的未来.小说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女性严峻的当下生活图景,体现了阎真对女性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为舞台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城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女性写作进一步塑造、想象了城市的现状与个性,本文试图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书写的“城市与女人”的文本解读来反映城市与女人、女人与物质、女人与情爱、女人与事业的关系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女人,可以认为有几个意味:其一,是与男人对举与比附的女人,不是单独显现的女人。其二,似乎是一个一个虚幻的故事,没有实指的女性话题。但是,越是虚的,越使人觉得那是实的;越是实的,倒越使人觉得那是虚的。其三,我们不知道《孟子》中的女人,怎么看待我们后人。《孟子》中的女性话题或者女性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典故,没有时代性限制,达到了哲学上的永恒。最终,女人在《孟子》中,是一个意境:孟子用语词说出来的女人。语词成为哲学,成为教育,成为历史记忆。最终,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无逃于语词中的男人和女人,任由后人在语词中摆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人与现实中的人是隔膜的,我们倒是在典籍的语词中才能对人无限欣赏与神入。  相似文献   

12.
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恩怨常比人们想象的要微妙复杂,即使童年的经历也会对她们成年后的生活和情感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女性在她们自身那个世界中的地位往往对她们具有更深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猫眼》中女主人公伊莱恩.瑞斯利微妙复杂的行为和心理的分析证明这一观点,并由此得出结论:"女人心结"而非"童年情结"、"怀旧情怀"或"厌女症"是对女性行为和心理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方阳 《华章》2011,(34)
有岛武郎于1911年开始在《白桦》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一个女人》的前篇《一个女人的一瞥》,拉开了近代日本女性解放的帷幕.小说描写日本近代西风渐起时期,自我觉醒的年轻女性——叶子急切地想要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追求自我解放曲折而又短暂的人生经历,以此显示了近代日本女性自我解放道路的艰辛与困苦.  相似文献   

14.
张洁的女性观无疑是先进的,她特别强调女性的独立、自强。但在创作中仍表现出其不足,这典型地表现在一系列“男性化女人”的塑造上,其实这是在以牺牲女性价值向男性标准靠拢,是对女性本位的丢失和消解,是对女性解放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对于其中几位典型女性,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以女权主义视角抨击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但笔者认为作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主题,小说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权力网的运作以及女性在网中的存在状态.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的规训权力对小说女性的压制,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作出回应和行使反抗权力.正如《恋爱中的女人》的赫麦妮,她就是典型的反抗规训权力的新女性,她不再是服从规训,委身于男权社会权力的女性;相反,她竭尽所能去冲破以往的权力网对女性知识、性别、行为的压抑.尽管她的生活孤独寂寞,但这样一位不屈不挠为女性权力奋斗的先驱女性形象是值得赞颂的.  相似文献   

16.
说到女性之间的竞争,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天性中有争强善妒的因子,再加上看了太多宫斗尉的原因,光是想象一群女人七嘴八舌谈工作的场景就禁不住有点头皮发麻了。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玛?其实不尽然。  相似文献   

17.
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和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生活秀>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当代女性命运的关注,但主要由于切入视角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前者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表达,我们称之为"女人秀";后者则是一种强势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的话语和意识的被淹没和解构,我们称之为"秀女人".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洞见女性话语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地位,并能发现女性在当代境遇中被遮蔽的更深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美籍女作家赛珍珠的长篇小说《群芳亭》(Pavilion of Women)改编而成。该片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南方大户人家内部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女性的情感生存状态。而本文则试图从对原著和影片的解读中,寻求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女性情感自省。  相似文献   

19.
刘寒冰 《文教资料》2007,(35):61-62
伊莱恩·肖瓦尔特指出,英国女性文学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亚文化的地位,即始终处于男权文化领域之外的,不被接受的地位。她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19世纪女性作家的不断出现,女性文学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即女性(femi-nine)阶段,女权(feminist)阶段和女人(female)阶段。本文将结合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简要分析肖瓦尔特的女性亚文化理论,加深对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王芸在2007年发表了三篇小说,《中篇小说选刊》第一期《黑色的蚯蚓》,第二期《虞兮虞兮》,《中国作家》第三期《T字路口》。纵观这几篇小说,我们发现,王芸非常善于表现女性,尤其是芸芸众生之中那些平凡的女性。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在任何文化阶段中,女人还是女人。男子代表四季循环、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