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3.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4.
于赓虞是一位上世纪20年代被称为中国“恶魔派”的诗人,虽被当代人所遗忘,却有着中国新诗坛上卓然不群的风格与情调,那就是——浪漫的颓废和困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赓虞颓废的生命意识之深重以及他对此执着的表现,在现代诗人当中是独一无二的。纵观于赓虞1923-1934年这十余年间的诗歌创作,解读其真实的生命体验——颓废之生命意识的多姿多彩的表达内涵和艺术形式,以期从其个体角度探求此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他的诗作哲思幽深,包含了他自身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对历史的思索背后则是卞之琳现代时间观念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7.
故乡是李强诗作中绕不开的话题,诗人用饱蘸怀乡思乡的人文情怀,抒写自己内心对于故乡的情思。在李强的诗作中,存在着两种故乡的抒写。一种是植根在日常生活里的,充满生命意识生命况味的尘世故乡;一种是诗人对于内心理想和自我信念的执着追求的精神故乡。这两种故乡在李强的诗歌中充分融合,最终演示出一种永远在路上,强烈地寻找诗意理想的企图,追求还乡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先锋诗人往往被读者冷落、被论者误解,然而他们恰恰是最具艺术开拓性的一群。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非常强烈,所以,他们的对抗姿态、解构行动实质上是生命意识的冲动与张扬。周伦佑是八九十年代先锋诗人群里最有言说价值的一个,他早期诗歌创作的文本实验价值引人注目,后期诗歌创作对诗歌本质的重建又是他创作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研读李商隐诗我们不难发现,悲剧性不仅是他生命的基调,也是他诗歌的基调。这种意识根源于他对唐王朝中兴无望而崩溃日近的忧虑、感伤,政治上的挫折、爱情上的失意、生活上的不幸、精神解脱的无助,使诗人心头经常萦绕着对人生的迷惘之感,也使他对人生的悲剧命运有痛切的体验与深刻的思考。于是,作者在坎坷命运中发出了对悲苦人生的生命拷问,以至于在他诗作的抒写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悲情思索。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诗是人与自然的中介。青年诗作者梦阳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三个基本走向:回归自然、客观表现、思入存在。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诗歌具有柔婉与风骨统一的风格。他诗作表现出柔媚婉转的情思。语言绚丽,有些诗作又角度新颖独特,有傲兀不平之气与铮铮风骨。这与诗人的生平、审美情趣及气质禀赋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许多诗作,特别是他晚年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极富禅理禅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王维往往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出神入化而又饱含禅宗神韵的千古佳句。王维之所以能把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一是得益于其艺术家兼佛教徒的特殊身分,二是与其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5.
禅宗讲求"以心为源",但"心"必须落到实处,即在生命体验中进行参悟。禅宗之参悟分为"解悟"和"证悟",只有"证悟"才是最彻底的"悟",生命体验则是禅师们进行"证悟"的重要途径。由于参禅悟道是在生命体验中进行的,而生命体验又与诗歌创作具有同构性,因此禅师们常借诗歌创作的形式来加以类比、表达与阐释其生命体验。因此,生命体验是禅宗诗学的重要内容与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6.
杨克的诗歌创作一直执着于对中国本土性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进行审视,有效地深度介入行走着的历史语境。他实现了诗学意义上与生存现实意义上的双重“在场”。他从人的生存和时代语境的夹角切入诗歌时,将宏大意图与诗学具象的关系处理得甚为精当,既有效地整合了这个时代的全息图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现场的鲜活与丰富,又在内在价值观念上显示出高度的历史理性。他善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比张力中彰显传统诗学意象的现代哲思。  相似文献   

17.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诗歌中体现出了一种孤独和死亡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敬畏构筑了他孤独的诗歌;对生命的爱惜使他寻找到麦子与生命之间神秘的联系;对生命的执着他选择了踏上那遥远的死亡路程。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创作的早期,即1994年以前,李少君的诗已经流露出一种对生活进行反思的思辨气质,李少君诗作经常使用悖论、反讽等写作技巧,某种意义上这是他所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本质所规定的。2005年以后,李少君的诗作显示了方向与风格上的巨大变化。诗歌显现了深入生活,承担命运的人生责任感,具有了更多庄重的人间情感。他依然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却增加了经典现实主义的精细感,也强化了诗意的升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