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调歌头·游泳》的课本注释有的不准确,有的则大可删去。 “更立西江石壁”一句,课本注为“还要在长江西部筑起一道拦河坝”。把“西江”释为“长江西部”,这就太不正确了。西江,即蜀江。杜牧《西江怀古》旧注有云:“楚人指蜀江,谓从西而下也。”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的注释才是准确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一句,课本注释为:“彼此(都)灭亡。”这样解释,容易使人误解,六国不是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而是自相攻伐,同归于尽。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按“互”亦作“(?)”,《说文通训定声》:“(?)”,所以纤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或省竹。”《广雅·释器》:“(?),谓之(?)。”王念孙《疏证》:“说文,(?)可以收绳也。(?),纺车也。纺  相似文献   

3.
读《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第四期后,收益甚多。但发现其中有些资料似欠准确,试举二例,敬请指正: 一、《张衡传》的资料上说:张衡是“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这个材料可能引自课本的注释②,但未重新审核。张衡是河南人,我们河南的课本注释、资料解说应该说是可靠的。但查了一些材料,发觉这条注释、资料都是欠准确的.一九六○年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张衡传》注释②上,注的是:“南阳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县。”当年五月份出版的《张衡》(中华书局本)一书介绍说:张衡出身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是否因为后来区县重又划分而有改变了呢?查一九七五年本《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一文,那上面介绍说:“张衡的家乡在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还  相似文献   

4.
“惩”     
《国殇》有“首身离兮心不惩”句,课本把“惩”注释为“惩创”、伤损”,把这句解释为“首身分离,斗志依然不屈”。我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恰当,《说文》云:“惩,(乂心)  相似文献   

5.
《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载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85年6月号)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第三条对“不齿”的补充,似乎值得商榷。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将“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补充》批评说,课本注释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说“意思是看不起”,似还“引申”得过去;但直接释为“不屑一提”,(按《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6.
“长烟一空”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对这句话的注释,历来颇有分歧。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沈啸寰对此说持有导议,他认为是“万缕炊烟,长长地布满了天空。”(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对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一些意见》)。于在春在《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则认为应是“那一派烟雾完全消散了。”以上三种说法,熟是熟非?  相似文献   

7.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 ,发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较多。这对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虽无决定性的影响 ,但终究是教材建设还较薄弱的表现。因此 ,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教材中的每个训练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下面我谈谈对课本中几处注释的看法 :一、《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课本注 :“舟人 ,船夫。”这一注释放在句中并无不妥 ,但从前后文来看 ,却不能成立。作者夜游石钟山 ,“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可见船上载有三人 :作者本人 ,长子苏迈以及船夫 ,…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毛遂自荐》一课中,有“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对这一句注释为:毛遂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这个注释基本符合要求,但笔者以为,书本注释还应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11.
为使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本的注释尽善尽美,现将平日所见有问题者,依册次罗列如后,供教学双方参考。第一册1、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234页注释④为好:联欢。按:可商榷。《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关于“欲与王为好会”注释条下有两说,课本采用第一说。另一说是:“此句应连下文“会”字断句,好会,友好的会见。”我认为第二说为长,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上文为完璧归赵两国冲突事相呼应。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同上)课本236页注释⑦且:发语词,与“夫”的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12.
读诗札记     
《国殇》 《国殇》是屈原《九歌》里的一篇,诗的开头两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彀兮短兵接。”对这两句诗中“吴戈”一词的注释流行最广的当是朱东润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注了。朱先生的注曰:“吴戈,吴国所产的戈,以锋利著名。戈,武器名。”中学语文课本一直沿用这个注释。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每次讲这个词时总是心存疑惑:下文写的是“短兵接”,而戈又是一种长兵器,甲骨文中的戈是个象形字,写作“(?)”,上部为锋利的刃,下部为  相似文献   

13.
《杨州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现被选入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这首词从好几个角度,用好几种方法描写了当时杨州的凋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黍离》之悲”,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讲都堪称上乘。在这篇短文里,我不想从这些方面对这首词作出评介,只冒昧就课本的两条注释,提些异议,以教于大方。其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战争”。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课本未加注释;而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中却煞有介事地出现了一条“补充注释”.这条补充注释是这样的:“〔丈夫瞪着金子的眼睛〕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  相似文献   

15.
说“一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课本注解“转动一下”。把“轮”做“轮转”解,这是有根据的,如《吕氏春秋》中《仲夏纪·大乐》;“天地车轮”,便是一例。《越谚》有释:“轮”作“(?)”,解为“(音)轮,思也。又,(?)-(?)”。章太炎的《新方言》有注:“(?)”也作“仑”,浙江方言令人自省曰:肚里仑一仑,或叫(?)-(?)。(?),即“校”,音ji(?)o(较),如常言  相似文献   

16.
一、“崖限当道者”课本注释(19)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崖壁挡在路上的。”这个解释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无端地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实词“限”。与课本配套的教师用书上对其是这样翻译的: “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笔者以为这样讲是十分准确的,即“限”的本义是“门坎”,在此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修饰动词“当”  相似文献   

17.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课本对这两句分别注释为“(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这两句描写的是高山上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法则、重要结论等往往是通(?)枚举归纳概括得出的。教学中,教(?)运用“枚举归纳概括法”应注意(?)点: 1.注意例证的代表性、广泛(?)  相似文献   

19.
这里议一议有关辞书注音的一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是由探究中学语文课本对文言文中“行”(“性行”的“行”)和“偻”(“伛偻”的“偻”)的注音引起的。因此,就从课本对这两个字的注音谈起。对“行”的注音出现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本文中有一句:“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课本编者为“性行淑均”加注释道:“[性行(xì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编者在此条注释中特意指出“行”这里应读xìng,即去声。课本注释对“性行”之“行”的注音,是否妥当?根据此注释对词义的解释,“行”这里是“品德”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时,常常是从其炼词造句的精警畅达入手,进而体会其“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古文观止》)的崇高立意。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本中的两条注释值得推敲。其一,关于“日星隐耀”的注释。现行课本均注释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