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许渊冲英译唐诗常进行再创作,传统翻译研究多认为这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然而,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为这一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历史性的,因而许渊冲对唐诗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要达到视界融合,译者必然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再创作;唐诗文本是开放的,意义永不穷尽,效果历史原则自然会引导译者对其进行精益求精的重译。  相似文献   

2.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意义创生说"——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平 《教育导刊》2007,(6):15-16,25
"复原说"取向下教师理解课程文本带来了以下问题:课程缺乏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失去创造生成的活力;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湮没在课程文本中,学生被灌输静态客观知识而缺乏创造力."意义创生说"认为,教师理解课程文本是教师与课程文本之间理解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课程文本视界融合、课程意义再生和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名著复译剖析--以阐释学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迦达默尔阐释学理论论证了名著复译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特殊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目的性翻译.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永远无法完全融合使文本的阐释呈多元开放的趋势,效果历史又赋予不同时代的译者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林晓冰  柳伟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19-121
应用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和理解与解释理论,可以获得对严复的"信"的翻译标准的更深层解读。"信"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文本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理解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绝对的文本理解是不存在的。理解的相对性决定了"信"的标准的相对性。"信"的相对性不否认"信"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的过程,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阐释,出现不同的译文。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而文本是开放性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因此,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过程中。哲学阐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阐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中多元阐释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理论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揭示译者参与译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的透彻理解,是译文表达的前提和开端,译文表达是理解的目的和结果。本文从语义的三个层次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实用意义出发,探讨了英译汉中语义的透彻理解对于获得翻译艺术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根植于西方的阐释学传统,认为理解是读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是个体期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融合。当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过大时又会制约视野融合,读者也无法实现文本召唤结构的具体化。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翻译都是基于前理解的再创作。《神州集》是体现庞德诗学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翻译试验,他通过移植和重构两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诗的灵魂——意象。《神州集》的翻译实现了诠释的循环,本质上体现了接受美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对于文学文本以及作者思想的解构没有确定的文本要意,主张文本读者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于文本进行阅读以及理解。因此,解构主义语境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及理解角度有多种文化阐释。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语境对于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理解条件之一的视域融合,就是当前视域同过去视域相结合的状态。本文试图通过从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来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希望从中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高职外语教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隐喻及意义的成功解读,需要受喻者与施喻者的视阈融合.从施喻者的隐喻构建到受喻者的隐喻解读,存在一个视角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语境、人生经验、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理解力和感悟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正确解读、错误解读、零解读、多种解读和故意曲解五种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18.
理解书面语篇必须依靠从语篇推导出来的认知语境。理解语篇的信息内容离不开词汇,当字面理解受阻时,则需要词汇语境线索。以解决歧义、表面搭配不当、词义空泛、词的临时组合和新词的意义等,也有助于翻译和教学。  相似文献   

19.
论述汉语叠字的特点及修辞功能,从互文性角度分析诗词中的叠字英译的可行性及翻译策略.互文理论将文学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视为双向互动,引入对创作主体的关注,这对于诗词叠字的翻译具有启示作用,译者应当以读者的接受和原文叠字修辞功能在译文中的再现为关注的焦点,根据原作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以使译文同时具有作者与译者的声音,迎合读者的需求,尊重翻译各主体,达到三方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