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老子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道德经》主要论述的是"道"与"德",蕴含了特别丰富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资源,贴近当代中学生实际需求,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智慧智能提高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都能够发挥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作用。现择其中几条名言分析说明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第八章中的一句话。句中的"上"是"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全句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相似文献   

2.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形上概念,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对于仁的多样性理解,恰恰体现出"仁"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理论特征.在孔子思想当中,"仁"是人道,不可形、不可名、不可象,但落实于人的生命之中.因此,实现"仁",必须要志于仁,欲于仁,通过"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而实现.同时,"仁"还是一种生命境界,仁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境界进至超道德境界,由有限进至无限.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八章明确提出"上善若水"的隐喻判断,并直言"故几于道"。全文中谈及了"水"与"道"共有的七种特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仅从文本上看,这七种特点应为"人"所具有,是"道"的分述,而无法得知为何"水"会具有且代表这七种品质,现着重探讨由始源域"水"到目标域"道"的隐喻机制和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思想,对我国的道德生活实践和民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  相似文献   

6.
涵谷子之学,以善为本。"善"是西晋涵谷子在其主要道教思想著作《悟性穷原》中反复阐述的概念,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宇宙观与源远流长的道德观。涵谷子以"善"为中心的道德观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以"善"为中心的宇宙论,指出宇宙万物存在于动静阴阳的辩证统一之中;以"善"为中心的道德论,提出了道德修养之"五戒",即仁、义、礼、智、信,认为"善"是所有道德行为的根本;以"善"为中心的修道论,指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激励人们积德行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善"。同时,涵谷子对以"善"为中心的道德观提出了其修养法则,即应从师、树立榜样、保持辩证的行为原则、注重"知"与"行"的统一、保持"无欲"等。  相似文献   

7.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之如何建立上,其人生境界论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圆善”在牟宗三哲学及美学思想中,既是一种美善合一的理想境界,又是赋美以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分析,确定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前提条件;情感的主动介入,理想的确定实现和体验的直接进行,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主观条件;而道德天理的三个层面,则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善行德育”的化育之路,就是要让我们的德育不愠不怒、不急不躁,引领学生浸润在“善文化”的道德情境与氛围之中,让善念存于心、见于行,以期达到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化育境界。  相似文献   

12.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车君玲 《中国教师》2012,(18):70-72
<正>何为善?《说文解字》中写道,"善,吉也"。《国语·晋语》中有言:"善,德之建也。"老子说,"上善若水"。西方哲学家柏拉图道,"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在笔者看来,"善"即存善心、行善事和说善话。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当下德育效果不佳、孩子的品行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在学生中以善行教育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日行一善"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日行一善"日行一善"即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坚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至少做一件好事,并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去体会做好事的双重意义(既为别人带来了方便,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相似文献   

14.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如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与其争高低,甘居下游奉献而不求有回报."人往高处走",故低处是"众人之所恶",而偏偏"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上善",才最接近于"道"."厚德"才能"载物",最高尚的道德才可以包容最广大的东西.孔子讲"水有五德",它守法、正直、明察、有志、善于变化,它集德、义、道、勇于一身,它的美德常使君子遇而必观.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善即美好,与"恶"相对。善,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崇善向善之风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善,与时俱进,契合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哲学是对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思想体系架构,它不仅是思想理论的创造性的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体验的直接描述。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可归结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本体论是其思想学说中的世界观和基础理论。工夫论就是其心学的方法论。工夫论是本体论的具体的展开,它探讨人生宇宙本体的呈现和实现的方法途径。境界论就是其道德修养的目的论,它说明了人生的意义。自得、体验、实践是诠释阳明哲学的三个要素、原则。  相似文献   

18.
皎然对"气象"和"韵"方面的要求外在的气势格局和内在的意度韵度可以说是对作者最高的审美要求,"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揭示的是一种超然的神妙境界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论、艺术辩证法与审美境界等方面;南宋姜夔提出的"韵"论思想与皎然的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对"气象"、"韵度"的论述、"词意论"以及审美境界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中华民族就以上善若水的胸怀海纳百川。寻找身边"最美职工"、讲述我身边最美故事、持续四届的216名"全国道德模范"选树、十大金牌人物网名投票,为"最美劳动者"点赞活动、"最美的人"核心价值观标兵热议、全国职工微博大赛等等,弘扬新时期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唱响"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及其实践归旨,"善羲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