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心"品质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关心"的理解却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明为忽视"他者"需求的关心、"唯他"指向的关心、"唯分数"指向的关心。"他者"伦理维度的缺失是教师对"关心"理解偏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教师关心品质中"他者意识"、"他者责任"、"互动共在"等核心要素,应关注基于反思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基于关系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的出现和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儿童缺少关爱。作为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和"心灵导师",关心型教师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关心者。通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在实践关心中培养留守儿童需要的关心型教师。  相似文献   

3.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4.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5.
尼尔·诺丁斯是"关心伦理"的代表人物,她认为"关心伦理"是基于"关系"、"能力"的理论,主张学校要以关心学生为首要任务,用"关心伦理"指导学校道德教育。从诺丁斯"关心伦理"的视角,教师要把关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认识到关心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工作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关心素养,展现人格魅力,然后以此为基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让学生成为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知识、关心物质世界的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微观层面的伦理规约,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破解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隐性异化”提供了伦理性解决方案。关心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人在关心中与他人相遇;关系是关心的本体性基础;关心意味着从被关心者的利益出发;关心关系具有互惠性。在关心理论的视角下,研究生导学既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实践,涉及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实践,而关心是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核心要素。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的启示:一是建立真正的关心关系;二是导师作为关心者与学生相遇;三是研究生是关心关系的积极贡献者。  相似文献   

7.
关怀伦理学提倡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为我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师生间必须建立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教师必须以关心者这一榜样的身份出现,让关怀成为师生情感的纽带,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与沟通,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主题之一,关心不是由关心者到被关心者的单向流动,它具有关系性、意向性、双向性,实践是实现关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主动关心的品质和回应关心的品质。关心的本质处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关系中,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培养起了人的关心品质。学生关心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工作。在“我—我”关系、“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中培养起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自然和社会等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关怀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哲学研究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提出的,她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教育必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关怀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关怀",是一种由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在关怀情境中共同建立的相遇关系,"关怀"情境是这样的:关怀者真正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