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元末士人的心态动向、处世方式趋于多样。当时,士人虽然可以凭借儒户身份享受免役、补贴等政策,但由于诸种原因,这些政策实难有效缓解其生存窘境。为了谋营生计,安顿生命,大批士人不得不选择农、医、教、商等生存方式。他们之所放弃科考入仕等人间正道,转而踏入这些孤寂清苦之途,个中缘由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与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但根本而言,则是源于元末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衰变的统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宋濂在元末坛已声誉鹊起,入明后,却黯然失色。朱元璋实行钳制思想、摧残人的政策,使士们一个个如惊弓之乌。宋濂没有才尽,但明初的思想化政策、学术氛围以及他自己的庙堂心态,限制了他的学才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时期江浙籍地主集团命运多舛,其政治地位卑微,经济负担苛重,且屡遭打击鲜有善终。然而以文见长的江浙地主后嗣们,在其先辈招诛受贬的同时,又凭借科举、荐举和学校入仕的途径,仍不息地活跃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文章以翔实的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他们在洪武朝的政治、经济、居官、在野等方面的悲困的境遇和原因及其心态。  相似文献   

4.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启一生经历了由追求济世心态向追求个性自由心态再向宿命论者心态转化这样三个阶段,前一个转化在元末完成,诗人在这一转化中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在文学创作中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其归隐更多的是诗人自发的选择;后一个转化在明初完成,诗人在政治高压和个体自我实现的矛盾中逐渐变得迷茫和矛盾,并最终放弃个体自我实现的努力,成为一个宿命论者,此时的归隐则主要是被动的全身避害。这三种心态前后相续,体现出社会变革期文人的尴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论明初文言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与《效颦集》等作的分析,勾勒了明初文言小说创作的概况,指出其创作同时受唐、宋传奇影响,但两者影响强弱及其变化,则为当时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所制约:前期因元末战乱的刺激,创作与现实生活异常贴近,但随着封建高压控制的增强与文化氛围渐趋肃杀阴冷,文言小说创作在明初的几十年里呈现出远离现实的趋势,内容避近而叙古,理学说教意味也逐渐浓厚。本文对形成于明初并长期影响后来创作的多羼入诗文手法,也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贾谊的处世态度因政治际遇的变化而表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入仕前的贾谊在处世心态上还处在模糊性阶段,入仕初比较顺利之时,他表现出强烈的功业意识和进取心态,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但却同时吸纳了老庄道学逍遥自由,置生死、荣辱、祸福于身外的处世哲学,从而表现出处世态度的二重性和心灵的复杂性。这种矛盾心态因此后中国历史的固有特征而不断体现在后代士人知识分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延绵构成了古代士人知识分子的代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在艰苦的创业斗争中,形成了“因时制宜”的思想。这一思想使他能够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建立明王朝并不断加以巩固,一定程度上促进明初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阻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却有一些学者认为他有强烈的入仕之心.文章从文本入手探寻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情结是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明洪武时期江浙籍地主集团命运多舛 ,其政治地位卑微 ,经济负担苛重 ,且屡遭打击鲜有善终。然而以文见长的江浙地主后嗣们 ,在其先辈招诛受贬之后 ,又凭借科举、荐举和学校入仕的途径 ,仍不息地活跃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11.
李庆勇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3):63-64,81
明代女官的来源:从身份上讲,一来源于民间女子或无夫妇人,二来源于宫女,并须具备一定的才德学识;从地域上看,明前期女官主要来源于南方,明后期女官主要来源于北方.  相似文献   

12.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苍白的,几乎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史学著作,这种史学局面的形成,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皇朝统治者极力推行极端的专制政治分不开。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士大夫生存条件极端恶劣,更遑论史学活动。明前期的史学特点是和统治者的政治认识及政治活动密切联系的,其发展的重心是在官修。  相似文献   

13.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4.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元朝灭亡后,有大量的蒙古族人留居在明朝境内,明初政府对这些遗民采取了非常明智的安抚政策,在某些政治和军事机构中任用了蒙古上层人物,对具有专长的人和平民,也都能让他们有所发挥和安居乐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争取了留居在明朝境内的蒙古移民的心,巩固了新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元刊本《陈抟高卧》是明刊各本所本;从元到明各刊本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在文人手中不断雅化的过程。杂剧由元到明有从舞台走向案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明初天文历法的管理政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行国家管理,二是禁止私习天文历法,三是国家网罗天文历法和数学人才。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传统天文历法管理政策的影响、明初严厉的法律和对天象灾异说的担心。明初天文历法管理政策导致明朝缺乏天文历法人才,历法落后,宋元时代高度发展的数学严重衰落,西历西法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传统历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赋学理论,继承的是元祝尧的古体赋观,表现为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交相论争。明代后期,出于对中期赋学倾向的反拨,推尊汉魏六朝赋的赋选和赋论家开始出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