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许多教师上了几十年的课、听了几十年的课,仍然是身在其间,心在其外,神在其表?无疑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切都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跟着陈陈相因、代代相袭的套路走.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许多教师上了几十年的课、听了几十年的课,仍然是身在其间,心在其外,神在其表?无疑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切都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跟着陈陈相因、代代相袭的套路走。没有理性的思考,没有深入的理论探索,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就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3.
郑晓君 《师道》2002,(1):18
教室前为什么要有讲台?讲台为什么要高出课桌十多厘米? 2000年11月24日,荆门市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市教委要我们拿出一节像样的课供与会者观摩。试讲之后,我们总有些不满意。课题组的几个人加上几名学生代表便聚在一起召开“诸葛亮会议”,正在大家有些黔驴技穷的时  相似文献   

4.
岳飞能否称作民族英雄?在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作者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民族英雄作了界定,并依这种界定说明了为什么不能称岳飞为民族英雄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许多教师上了几十年的课、听了几十年的课,可仍然是浮在课堂教学之外?无疑,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进入课堂教学时,一切都在跟着感觉走,跟着习惯走,跟着陈陈相因、代代相袭的套路走。没有理性的思考,没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对于教育教学的环节与细节习惯于“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无力发现新问题、新信息,也无力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其实,当我们以研究者的心态浸入课堂教学时,就有可能对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课堂教学生活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陌生感和好奇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虽然有十多年计算机课的基础,但至今为什么仍面临着能否正常进入课堂的问题?为什么它的教学方法仍不能摆脱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甚至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标准直到现在还轮廓不清?  相似文献   

7.
十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弹指一挥。十年一课,虽乡音未改但今非昔比。仿佛端详照片,细细品味周老师的课堂,如果说十年前的"丹顶鹤"还略显青涩与稚气,十年后则显得朴素大气且不失灵动。对执教者来说,十年一课无疑是成长的见证,对看课者来说,围观一课不啻纵览课改十年,个中滋味怎是寥寥几语所能道尽?笔者谨选取目力可及处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谈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之友》2004,(4):60-60
武汉45中学正在推进一项行政序列改革:沿用了几十年的政教处、教导处撤了,合成了“课程管理部”;总务处改成“课程服务部”;校长办公室改成“课程协调办公室”,还新成立了“课程研发部”。为什么要动支撑了传统教育几十年的大“骨架”?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重新设置,是不是仅仅换了个名称,工作换汤不换药?校长梁垂东说,他曾当过10多年的班主任,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要将德育与日常教学人为地分成两个不相容的条块?课堂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学与德育两者具有天然的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要设成两个管理部门?所有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课堂     
1 十多年了,自从踏上讲台那天起,面对学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我的内心一直充满了疑惑与焦虑.   我时常想,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充满了空洞浮泛而又不容置疑的所谓正确的废话?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拥挤着崇高、奉献之类的大词强词?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多有不切实际的呼吁、指手划脚的虚张声势而少有诚实真挚日常素朴的生活低姿态?……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做法和效果,我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一、解读课标,吃透课标许多教师在从教多年的时间里,对教学大纲的双基教学耳熟能详。但课改10年了,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对课标的解读又达到了什么程度?经历了10年,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怎样运用课程标准来引领、指导教学工作实践的?从《大  相似文献   

11.
文科博览     
“姑娘”变“老马”唱错几十年电子工业部的高级翻译鲁德双日前指出:俄罗斯民歌《三套车》中的译文有误。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是这样唱的:“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是谁叫你这样伤  相似文献   

12.
【情景再现】学完《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这一内容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于是,学生纷纷质疑:“人们为什么到教堂去祷告”“、为什么人们这么晚才回家”、“怎么不把小艇都换成机动的”“、如果行驶的小艇坏了怎么办”……教师开始还能勉强应付,到后来,学生提问的角度越来越“刁”,直至教师面红耳赤,无以应对。课堂沉寂下来,几十个听课教师和几十个学生都静静盯着教者,教师慌忙搪塞了一句:“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解决。”于是,学生带着茫然和失望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诊断】教师本想以课中质疑的形…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7期刊登了孙春成老师的"立体教学"课例,并在第7期和第10期上刊发了几篇"评说",拜读之后,想对<扔掉什么是可惜的?>的话题,兼及其他"评说",谈点个人意见,以就教于史绍典、蔡茉莉、林振树诸位老师.  相似文献   

14.
<正>一堂高效率课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是四十五分钟里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还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什么一个知识点明明教了几十遍,学生依然出错。这说明课堂效益低下。如果说知识技能的习得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那么师生在课堂上投入的精力,  相似文献   

15.
蔡小平 《中国德育》2013,(12):52-53
教师为什么难以"教"会孩子知识?只要条件许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但孩子又为什么能够"学"会知识?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则促使人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教育问题。1998年,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吸纳了美国、英国和保加利亚等国多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把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一些学生学习努力勤奋而另一些学生比较懒散?为什么有人能坚持不懈而另一些人自暴自弃?为什么一些学生毕业后能成功而另一些学生失败了?遗传?智力水平?后天环境?对此,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作了数十年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从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研究发现:不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如何,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能取得高成就.  相似文献   

17.
张治 《现代教学》2012,(6):30-31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育人的课堂在哪里?这些是我做教师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生命科学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学生要在今后幸福生活几十年,教师传递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知道上了多少文言文课,也不知道听了多少文言文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日益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多是"死水一潭"。只有老师的讲,而无学生的活动——最多让学生解释几个字词抑或翻译几个句子,泛起了几点涟漪,又复归于平静。如此,何来的高效课堂?何谈课堂质量?为什么学生"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我想多数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些课,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整堂语文课,黑板上没有一个汉字。多媒体课件做得十分漂亮,一幅幅更替,比几十年前的拉洋片不知要精美多少倍,学生享受着声、光、形、色的浸染。还有一种情况是“茶馆店”,从学生质疑中挑一个或几个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怎么低唱?怎么弹琴?蟋蟀怎么斗才有劲?”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到底是一门什么课?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课内该学些什么?课外该读些什么书?这一连串问题,关键是头一问,即对语学科属性的定位。几十年来,从横向看,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