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161-161
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4组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Si(111)单晶衬底上Pb薄膜中的厚度变化对原子表面扩散运动的影响。他们分别在不同厚度的Pb薄膜和楔形Pb岛表面沉积了不同覆盖度的Fe原子,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Fe原子在初始生长阶段的形核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Fe在不同厚度Pb薄膜上的形核密度可以相差近1倍。在楔形Pb岛表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4):357-357
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马旭村研究组与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贾金锋和陈曦合作,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磁性有机分子CoPc的吸附行为研究,观察到吸附过程对Pb薄膜的厚度存在着强烈的选择性。据此现象,他们完全排除了扩散等动力学过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证明这完全是量子尺寸效应的结果。该研究对于设计磁性分子的表面吸附结构、理解磁性分子与衬底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氧阴极与DSA阳极组装成一种新型氯酸盐电解槽。在分析阳极表面OCl-氧化反应途径的基础上改进了阳极表面的反应模型,对扩散层内氯的水解分率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活性氯转化反应的活化能、阳极表面流体的流动状态以及氯酸盐浓度与电流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一种含Sn锆合金的熔制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棕色絮状粉末,经XDR分析此类物质主要为锡的氧化物。通过分析此物质主要为海绵锆表面吸附的水分经电弧高温分解产生氧离子,氧离子与挥发产生的Sn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通过试验验证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多孔隙的海绵锆吸潮导致,可通过烘干处理而避免此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活性炭吸附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就活性炭吸附法脱除VOC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从VOCs的基本概念、治理现状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阐述活性炭吸附法脱除VOCs的研究进展,然后从表面氧化改性、表面还原改性和负载金属改性等方面分析活性炭吸附法脱除VOCs的实际应用,以此提高环境的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四氯化碳加氢Pt/C催化剂活性下降原因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FYX-1型1L高压反应釜上考察了Pt/C催化剂对四氯化碳加氢制氯仿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Cl4的转化率和CHCl3的选择性均达到95%-97%,但催化剂重复使用后,CCl4转化率明显下降,通过液氮容量吸附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其活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产生的氯离子与Pt/C催化剂发生了某种化学和物理吸附,氯和Pt形成了Cl-Pt中间体,部分氯占据了Pt/C催化剂的表面,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铝对氧有很强的亲和力,甚至在空气中也能跟氧起反应,很快地在表面上生成一层致密的保护性氧化薄膜,这膜称为自然氧化膜,它的主要成分是Al2O3,厚度为几十到几百埃,能阻止内层的铝被氧化,从而将铝在常温下置于空气及水中,都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5):411-412
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邱祥冈研究组,与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秀峰研究员以及光物理重点实验室李志远研究员合作,在具有周期性孔阵列的金属薄膜上成功地对单个金属/电介质界面的表面等离子体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了表面等离子体在亚波长增强透射中高阶的共振峰,并首次观察到了TE模式入射光照射下表面等离子体低级对称峰随入射角的劈裂现象,得到了表面等离子体在入射光的TE模式和TM模式下的色散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10,(4):9-10
日本广岛大学副教授玉井久司率领的研究小组近期开发出了能够高效吸附和分解恶臭物质的新型活性炭。据《富士产经商报》报道,玉井久司等人开发出的活性炭表面遍布着直径0.7至10纳米的小孔,小孔内部有微小的氧化铜微粒。恶臭物质接触活性炭后,就会与氧化铜发生反应,随后被分解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4-665
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同位素标记等实验研究TiO2光催化氧化一级和二级醇为对应的醛和酮时.发现在光催化氧化过程中,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完全被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所置换(置换率〉99%)生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这一结果与以往贵金属等催化氧化醇反应时醇羟基中氧原子被保留的机理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219-219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微雪研究员及其博士生马秀芳同英困圣安德鲁斯大学R.Schaub课题组合作,通过乙烯在Rh(111)表面上吸附、程序升温裂解,深入研究了RH(111)表面上石墨烯成核过程和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Ni-B、Co-B和Co-Ni-B.合金的非晶性质由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鉴定.组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分析.在高真空程序升温脱附质谱(TPD-MS)装置上研究了CO、H2在三种催化剂上的吸附及CO和H2的表面反应(TPSR).发现CO和H2在三种催化剂上分别有二种和一种吸附态,吸附强度和二种吸附态的数目在不同合金上有较大差异.CO加氢反应的主要产物是CH4、CO2和H2O,其中CO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解离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SF4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在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Si(111)单晶衬底上Pb薄膜中的厚度变化对原子表面扩散运动的影响,证明了量子尺寸效应对原子表面扩散运动的调制作用。该成果被选作封面图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97,266102(2006))上。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松脂催化加氢反应条件、催化剂、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机理,对氢化松香制造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松脂加氢反应最优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5wt.%,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100min,反应压力6MPa;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转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所有因素对选择性的影响都没有显著性;氢化松香制造所用催化剂有贵金属和非贵金属两种,其中贵金属以Pd/C催化剂为主,非贵金属以镍基催化剂为主,特别是以FCC废触媒为载体制备的镍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松脂加氢活性和选择性;松脂催化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有双曲线型和幂函数型,双曲线模型有利于研究加氢反应机理,而幂指数型则有利于加氢反应过程的放大设计计算;反应机理为松香中的主要成分枞酸分子不在催化剂上吸附,枞酸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上所吸附的氢原子进行反应,氢原子的吸附过程为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煤层气产出水中高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的热力学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SEM)分析活性氧化铝吸附F-前后表面性质变化,探讨高浓度Cl-和HCO-3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对F-的吸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ΔH0),可自发进行(ΔG0),熵驱动(ΔS0)是吸附的主要推动力;当水中高浓度Cl-和HCO-3共存时,并不影响活性氧化铝对F-吸附反应的方向,但使吸附反应进行不彻底,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使用新型双端脉冲电源在镁合金AZ91D上制备微弧氧化膜。研究电压、频率、占空比和电流密度对微弧氧化膜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的厚度随电压、电流密度和占空比的升高而增厚,但频率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不大。影响的主次顺序为:电压和电流>占空比>频率。  相似文献   

17.
γ—Al2O3为基体的Pt,Pd双金属催化剂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仁贤  郑小明 《科技通报》1995,11(4):193-197
研制并考察了Pt,Pd及其双组份蜂窝燃烧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运用XRD和TPD-MS等实验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耐热性和催化氧化性能与其物相结构和表面氧性能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由于Pt,Pd的共助作用,有利于催化剂上活性氧的脱出和恢复,致使Pt,Pd双组份催化剂对CO和有机物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反应温度在110-300℃下,转化率可达98%以上。此外,该催化剂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可耐受1000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机场数量的增加、航班数量的增加,航空发动机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本文多航空发动机排放颗粒物危害、生成机理和吸附过程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航空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由于头部富油燃烧产生大量PM2.5颗粒物和氮氧化颗粒物,这些颗粒物排放到大气中会吸附周围微小固体粒子或气相物质能够造成灰霾天气,并且氮氧化颗粒物与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应,颗粒物可能由一次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必须对航空发动机排放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牛顿环是产生等厚干涉的典型装置,其干涉现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光波波长,测量透镜曲率半径,检验试件表面的光洁度,测量液体折射率,研究机械零件内应力的分布以及在半导体技术中测量硅片上氧化层的厚度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4):465-465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非极性的石墨烯和极性的氧化石墨烯分别负载在硅胶材料上.开发出新型的反相和正相吸附材料,可分别用于水相和有机相中的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富集和萃取。另外。石墨烯负载硅胶在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多肽的分析中也能提供卓越的萃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