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3.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4.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5.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6.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有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很多论者没有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幸运"和"不幸"定义的缘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愧怍。所以,应从作者被老王理解和作者被社会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愧怍"。  相似文献   

7.
<正>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杨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愧怍"之情,历来是见仁见智。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不能容忍误读甚至曲解,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来理解这样的情感主题。那么,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从以  相似文献   

8.
正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精神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声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老王》,语言冲淡却字字含情,朴素平和却别致耐读。不细读,不足以真切体验老王悲至极致的不幸;不深问,不足以深刻感悟作者感人肺腑的愧怍。这一读一问,就架成了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愧怍"的桥梁。读,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  相似文献   

9.
人文情愫是散文作品的重要特质,对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价值的追求,在杨绛的《老王》里得到了淋漓的表达。《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情。品读这些事件,探索老王的"不幸"与杨绛先生的"愧怍",从中感悟杨绛对底层百姓的人文情怀与观照。  相似文献   

10.
明人张岱描写七月半的西湖.劈头就抛出一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大刀阔斧,一反常情,然而细细读去,却是字字合情入趣.令人神清气爽。心向往之。近来连续给不同班级的学生讲了几次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我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类似的冲动:老王的故事实在一无可讲.只可讲讲杨绛的“愧怍”。而事实上,众多出色的《老王》执教者也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14.
<正>《老王》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教材把《老王》纳入"爱"的主题单元,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将它纳入"底层的光辉"的主题系统。此外还有一些职业高中教材也收入了这篇散文。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与高中生一样,对教材最难于理解的都是篇末的那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在《老王》中可以说片言居要,是理解  相似文献   

15.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16.
杨绛的《老王》是新教材中的亮点。作为新时期散文大家杨绛选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解读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在2007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专门编辑了"读《老王》,  相似文献   

17.
解读《老王》的“入口”在哪里?自然是在全文的末端,卒章显志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文字素来冲淡,而此句却在不经意间闪射出鲜明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8.
[案例回顾]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相似文献   

19.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次读到杨绛的《老王》不是在语文书上,而是因为微博上的一句话:每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隔了多年,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当时正是寒假,每天捧着手机沉浸在影视剧里。突然看到这句话,却有大梦初醒之感。我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却每天不务正业,一心扑在手机上。羡慕着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影视剧里的世界。心头涌上的是对父母的愧怍。学着杨绛生活。世间好物不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