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几天,听一位教师上《济南的冬天》一课,触动极大,感想颇深。这位老师首先从本地冬天的特征导入新课后,也富有感情地范读了课文,然后又按常规对作家作品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进入了本课的重点环节:分析课文。可是,无论该老师怎样分析、引导,多数学生是毫无反应。急得该老师只好自己从课文内容、语言特色、作者情感等方面一一道来。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  相似文献   

2.
“有效”一词,从词义上说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因此,一堂课是否有效,既要看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变化,还要看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学习知识.是由老师的主导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主动获取的,还是就由老师讲而被动获得的。那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我们不时的会看到,课堂上部分学生要么酣睡、传纸球、看网络小说,要么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没了,旁若无人,更甚者你推我搡犹如在自由市场,而老师滔滔不绝、有条不紊的讲个不停,好像节节都是在上香港电影《逃学威龙》的汇报课。  相似文献   

4.
范艳青 《教师》2010,(21):65-65
前些日子听一位实习老师讲课,她站在讲台上要么如泥塑一般丝毫不动,要么就两臂伸直,双手按在讲桌上。讲课时眼睛盯着窗外或看着讲义,不敢正视学生。结果整堂课学生死气沉沉,兴趣全无,课堂效果甚差。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我们不时的会看到,课堂上部分学生要么酣睡、传纸球、看网络小说;要么交头接耳说个没完没了,旁若无人,更甚者你推我搡犹如在自由市场,而老师滔滔不绝、有条不紊的讲个不停,好像节节都是在上香港电影《逃学威龙》的汇报课。课间休息,个别男生在教室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听一位实习老师讲课,她站在讲台上要么如泥塑一般丝毫不动,要么就两臂伸直,双手按在讲桌上.讲课时眼睛盯着窗外或看着讲义,不敢正视学生.结果整堂课学生死气沉沉,兴趣全无,课堂效果甚差.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生活》作为山西省2008年以来新课改新增必修模块,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也低于其他模块,因此一部分老师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不够重视,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简单地提纲化,失去了文化本来应有的韵味,也与新课标要求的观察文化现象、赏析优秀文化作品、感悟文化的影响等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如何将《文化生活》的课堂上好、上活,还《文化生活》的教学以韵味,成了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我想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课例谈谈我的做法。一、课堂导入:学生表演《山西河津干板腔》——赏析河津传统文艺河津干板腔,俗名"撂干嘴",表演时无须伴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听了一堂由高中教师上的《三视图》观摩课,发现这堂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已讲过,评课时也有教师认为如果学生程度较好,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跳过不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连续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秦始皇兵马俑》一课。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比较几堂课的教学设计,哪些是真正颇有实效的呢?一、优化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这“课的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为此,教师们作了别具匠心的设计:设计一:教师课件出示一套秦始皇兵马俑的邮票,引发学生思考:邮票是…  相似文献   

10.
陈秋萍 《成才之路》2013,(26):93-94
前一阶段,聆听了邻校钱友芬老师讲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感触颇深。《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萨沙—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游玩突然遇到大雨,一家人互让雨衣的事。课文主要赞扬了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 文章内容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钱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使学生由读到悟,将文中人物行为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海峰 《生活教育》2011,(16):34-36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安稳"课堂,它更像是一出学生当主角,师生不断交锋、互动的即兴舞台剧。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老师是大方向的调控者,是学生思维的催发者;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开放思维、张扬个性。只有在这充满生气的课堂氛围中,智慧的火花才会被一次次点燃,动态生成资源才会不断涌现。所以说,生成源于师生间的精彩互动。  相似文献   

12.
《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历来脍炙人口,但是这篇章字比较艰深,主旨又很深奥,以高一学生的言功底和生活阅历来解读它,普遍感到吃力。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头疼的现象:要么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索然寡味;要么就一会儿讲言知识,一会儿分析思路主旨,将章讲得支离破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的教材出来了!教师的选择更丰富了。同时,教师也难免会出现“究竟该如何教学”的疑问。在此,就以胡建老师《荷花淀》这课堂为例子,说说我的一些思考。《荷花淀》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这次依旧为各个版本选择并保留了下来。“老篇目”,胡老师却上出了“新意”:——在知识点的解读中追求人文性。胡老师讲《荷花淀》并没有从传统的社会学和广义的文章学(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去讲,而是以朗读引导学生解读和感悟文本,带领学生钻进小说读小说,最终跳出文本,领悟到“有一位老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还有位老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写过一篇小说叫《荷花淀》。”——在师生互动中追求和谐性。浏览整堂课,胡老师与学生轻松、愉快、配合默契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它们巧妙地与胡老师对《荷花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和谐美”的解读融合在一起。由此一堂课从形式到内容透出了一种舒服感,学生当然就会调动每一个细胞倾听教师的启迪。由此可见,教师首先不应该对新教材产生“不知所措”的不自信。胡老师“旧瓶装新酒”的一堂课就是具体的佐证。推而广之,无论是传统篇目,还是新增的篇目,也无论它出现在哪个版本中,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才是主人...  相似文献   

14.
曾听一位老师讲《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对阿毛的故事喋喋不休絮叨时,有很多学生在强忍着笑。本来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在学生心目中却变得滑稽可笑。还记得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声声哀怒,字字血泪的作品时,学生的表情与这一次也是惊人的相似:哄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当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教师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高度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品教学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在不少学校还相当地普遍。所谓的“差学生”,大多指“学习不好”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写的作文——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推测——要么是语无伦次,要么是病句成堆,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假大空,总之不会好。——几年前,我就对这种说法持有疑议。一次,到某中学讲作文,使我变得愈加清醒。那次,我先讲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里真正想说的话,然后出一道作文题《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6.
读了刊登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2期李正林老师的《〈项链〉教后三叹》深受启发,李老师利用学生的质疑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也可以看出李老师在学生那里受益匪浅。李老师总结说这堂课“达到了师生共乐,师生共获的双赢效果”。然而,笔者总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一些问题。细想之后,我发现在这次貌似成功的教学活动里,李老师仅仅关注强调了学生,而教学的另外两个要素——教材和教师被严重地淡化了。再次回过头来看这堂课,笔者清晰地看到,在这堂课上,课文的作用有二:一是充当学生质疑的起点,二是充…  相似文献   

17.
每堂课都有一个“结尾”,但是要上好一堂课,则需要一个成功的“结尾”。在小学自然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尾”。一、梳理概括,再现新知给一堂课作一个概括性的小结:是自然课常用的“结尾”方式之一。如在讲《怎样认识物体(四)一金属》一课时,一般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借助于实验或举事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听了湖南省祁阳师范语文教师郑超同志讲的一堂《藤野先生》的总结课,很受启发,现根据听课笔记,将郑老师讲的这堂课整理记录如下: 上几节课,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今天,我们就把这篇课文简单地小结一下。这篇作品,是鲁迅于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时写的。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作品所记述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一段生活?是一段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19.
高怀举 《山东教育》2013,(11):48-49
在2012年11月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边海长老师执教的《鸦片战争》一课,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大家认为,这堂课不但选材新颖、设计巧妙,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立足点高,分析透彻,发人深省。说实话,《鸦片战争》是一节被老师讲烂了、学生听够了的课。那么,边海长老师是如何平中见奇,将这样一堂课讲出新意、讲出深意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板块为"偶然与必然——探原因"。就题目而言,似乎并无新意,甚至也可以说落了我们一般讲课的窠臼。但具体到教学内容,则大有亮点。亮点一,边老师首先将原因归纳为"两种植物的较量"。如此新颖的提法,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两种植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素养。它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形态,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戏剧作品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戏剧作品的热情,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灵魂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