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初,我在苏北某师侦察连当兵,元旦之夜,指导员到连队猪场检查时,将师政治部广播室开办《军营之声》栏目的消息告诉了我,要我在当好“猪倌”的同时,积极给师广播室写稿,反映连队的新人新事。当晚,我便铺开稿纸,写了一篇连长、指导员元旦代战士站哨的稿子,第二天午饭时,稿子便在师广播室“闪亮登场”,博得全连官兵的好评。从那以后,我与写报道结缘,无论是转了志愿兵,还是成长为干部,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军师机关,无论是野战部队还是到预备役部队,我始终注意结合工作搞报道,先后有6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爬格子”是桩  相似文献   

2.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3.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4.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5.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乖乖女。别人都这么说。每到星期天,我总是8点半起床,洗漱完毕,跳上自行车,随着一阵清脆的车铃声,直奔奶奶家。大老远看到奶奶,便甜甜地喊:“奶奶、奶奶……”这时村里人便会对奶奶说:“瞧你这孙女多干净,嘴巴又甜,学习更是顶呱呱,你好福气哟。”我拉着奶奶的手一蹦一跳回家后,一刻也不闲着,又拉着爷爷一起去散步。一阵微风吹来,吹乱了我额上的几丝秀发。我眨巴着眼睛,认真地问爷爷:“以后我长大了,你还会领我来散步吗?”爷爷呵呵地笑了笑:“乖孙女啥时候想散步,爷爷都陪你。”“爷爷真好。”我娇声地说。“爷…  相似文献   

7.
6月7日晚上,整个营区万籁俱寂,新疆军区某部上校团长黄克荣,轻轻地敲开了团新闻报道组的门。团长进屋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接过我们递给他的烟吸了起来。我见这个本子封面上标有“121”字样时,觉得好奇,便问团长这“121”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他的第121个记事采访本。得到团长的允许后,我随便翻了翻,发现这个记事采访本记的事很杂,有民间故事,有读书笔记,有歇后语、谚语等,当然更多的是他下连队的调查和一些连队的工作汇报。吸完烟后,团长打开了他的记事本,对我们报道组的全体同志讲述:最近哪个连队又出了新鲜事,部队近日又干了哪些好人好事……最后他还带着商量的口气问:“你们看这些素材哪个更有新闻  相似文献   

8.
一 1969年9月26日下干校前,连队集合走到天安门宣誓.我们出版社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上火车后我坐在韦君宜旁边.她木呆呆的,雪峰等都在同一列火车上. 到咸宁下车后,冯雪峰赤脚自己挑自己的行李.地十分泥泞,我问雪峰行吗?他说“行,行.”他说从小走惯泥泞的路.冯雪峰农村长大的,走路很稳.后来,他在一个水塘边看水泵,为菜地浇水.我天天挑粪,浇菜地.我在水泵房前看见雪峰,悲苦、坚忍、正直,活像被劈了一半的半棵树.1972年我写的短诗《半棵树》就是写当时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元旦前夕,我刚踏进杨沫同志的家门,一下就愣了,只见桌子上摆满了稿纸书刊,床头上堆着衣服鞋袜,看来她准备出远门了。我还未开口问,她就说:“元旦过后,我去广州。真巧,正想给你打电话,你就来了。”她放下手里的活儿,倒水沏茶……前些日子,我们在一次交谈中,她颇有感触地说:“写作中,没有情感是很难写出好东西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次,我正是专程来访问她的。阅读杨沫同志的作品,常常使我的心随着她的文字跳跃,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时而激动不已,时而满腔愤怒,时而捧腹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当上军事记者之后,云南边防前线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每年,我总有200天的时间奔波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中,几乎每次作战,每个连队,每个哨所都去采访过。从1979年以来,组织上给我记功三次,嘉奖多次。有人说我是“八年抗战的记者”。虽说前线炮声隆隆,硝烟滚滚,记者的采访生活也别有一番情趣。通过封锁区北京吉普车在盘山道上颠簸着。眼前是一片秀丽的景色: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野、村庄……祖国的边疆是多么的美丽啊! 车过落水洞,火药味越来越浓。一门门大炮高高昂起了头,弹坑一个挨一个,绿色的帐篷星星点点,这一切表明,炮火封锁区到了。驾驶员小杨是新来的,第一次在前线开车,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额头冒着汗水,双手不住地抖动。“别害怕,我们的车在运动着,敌人哪能打得那么准!”我尽量宽慰他。小杨没吭气,使劲加大了油门。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冬天,19岁的我来到令我魂牵梦萦的军营.圆了从军梦。火热的连队生活给了我许多灵感,由于爱写写画画,我成为连队上下公认的“小秀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调到团里当了报道员,挤上了“爬格子”这条甬道。  相似文献   

12.
老欧扔给我本世界地图1989年10月19日早晨,我从广播里得知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发生地震,当时头一个反应是找地图。毫无疑问,新华社总社距震中的直线距离比哪家分社都近。我边看地图边用无线电话拨通了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林川的家:“老林,地震了!”他似乎早有准备:“知道。鸭子(我的绰号唐老鸭),快到社里来!”  相似文献   

13.
最近,从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题目:《XX省军区连队生活达"斤七加九两"》,意在宣扬扶持基层搞好生产生活的成就。其中有这样一些数据:"XX省军区连队全年共产蔬菜XXX万斤、肉XXX万斤、禽鱼蛋XXX万斤、豆制品XX万斤、油XX万斤,连队干部战士每人每天吃蔬菜一斤七两,吃肉禽鱼蛋、油和豆制品共九两,达到了'斤七加九两'"。这是  相似文献   

14.
我以为在组织深度批评报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深入采访与冷静分析、理性思考相结合.去年,各大都市的粮食、猪肉、鸡蛋、蔬菜价格,曾在8月份飞涨了好些天.每逢物价波动,大城市的老百姓、新闻界常常把怨言、愤恨一股脑“泼”向卖菜的小商小贩,这是不是有道理?所谓卖菜的“二道贩子”在流通环节上把价格“翻了番”,牟取“暴利”的批评不少,这到底公平不公平?……  相似文献   

15.
50年前,共和国开国大典之际,我是解放军一个连队的宣传员,驻扎于陕西宝鸡蔡家坡附近一个似乎叫“五龙坡”的村庄。这村庄的名字,同时也是陇海线上一个小车站的站名。我们连队所属的大队直属六十军军部,任务是收容我军伤病员、接受新兵、处理被俘之敌军官兵,所以叫“预备大队”。1949年七八月间,我们接受处理了一批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6.
父亲来队     
前两天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要来连队探亲,并且还要给我带礼物。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分外高兴。我敢肯定:父亲一定是开着轿车,带着昂贵礼物来队的。由此,我在昨天的班务会上荣耀地向战士宣布:“我父亲所带的礼物,我们人人都有一份。”迎接父亲来队,像迎接“首长”检查一样,我特  相似文献   

17.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边走边唱”这四个字有其独特的内涵。6年前,我当了一名连队的业余报道员,天天琢磨着写稿子,半年时间,却不见一篇稿件见报,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过后,军区一位姓李的作家到连队体验生活,连队干部说我是个“小秀才”,就安排作家当我的老师。我和作家睡觉铺挨铺,站哨肩并肩。军区来的大手笔,观察极细,生活中有点和风细浪就会被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相处没多久,作家就发现了我的秘密并和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别灰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失败与成功共存,苦恼与欢乐同在,乐观地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它可以使你分辨出真、善、美、假、恶、丑。作为采访者,不深入生活,是采撷不到素材的;如果仅仅涉足生活,而缺乏识辨能力,“装进篮子便是菜”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记得有一次我下连队采访,了解到一位连长治军有方,连队文化生活丰富,我写到背景时,用了这么一句话:“他把自己准备做家具的木头献出来,为连队做了乒乓球桌和图书架”。很多知情人直摇头,我不以为然:宣传一个典型难免遭到一些非议和责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