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新闻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加强伦理方面对网络媒体新闻的研究、对网络媒体新闻的传播.网络媒体新闻的客观实在性.网络媒体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和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报纸的发展,社会新闻的界限变得无所不包,随之.社会新闻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加强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新闻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文娱新闻等几大类,其中社会新闻以其贴近大众,富于可读性而受到读者的欢迎。尽管学术界对于其定义众说纷纭,但是社会新闻的内容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百姓关心关注的事件.如新人新事,婚姻家庭,法律案件,风土人情等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移动实时新闻发展迅速,媒体对移动直播新闻方式越来越重视。通过将实时移动新闻与实时电视新闻进行比较,该文指出,移动实时新闻还具有增加最新性,在线状态和参与度的额外好处。但是,存在诸如缺乏后期处理,识别体验差以及主机响应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同城有大大小小将近10家结合性媒体,新闻资源的共享度越来越高,新闻同质化也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而市民化报纸的定位.决定了晚报新闻策划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关注民生上。只有这样,才能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先看一组数据:在《解放军报2006年年度好新闻作品集》里,获奖的消息共有32篇,其中17篇属于问题性新闻,占到一半多。这组数字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问题性新闻.容易出佳作,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同志,应多采写问题性新闻。  相似文献   

6.
实录性新闻最先是由穆青提出的.在1989年11月,穆青在其文章《多写实录性新闻》中提倡大家要多写实录性新闻。可是。穆青为什么要提出多写实录性新闻?穆青提出的实录性新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报纸新闻信息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明细.一种向读者传达经济、文化、社会各种服务及各类商品供求的信息文章.频繁出现在各地市场类报纸新闻版上。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找到广播新闻独特的生存空间,扬长避短。发挥广播新闻的真正优势.是每一个广播新闻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快速反应.口播为主,资讯丰富”,是提升广播新闻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体育新闻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播的内容越来越软性化、情感化.“软新闻”大有抢班夺权“硬新闻”的趋势。这些“软”的体育新闻之所以大有市场,是因为它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为人们提供大量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抚慰和激励了受众的心灵。所以。体育传媒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充分认识到软新闻的功能.适当地融人休闲娱乐性、国际性和情感性等“软”性特征.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鲜活有趣。  相似文献   

10.
预警新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警性新闻是近年来悄然出现的一种新闻文化体,它以提醒、警告的方式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公共卫生、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将会出现的问题或事实,在现在新闻报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去年的SARS疫情和今年的禽流感期间,各种媒体播发的大量预警新闻,不仅在调适大  相似文献   

11.
由板着面孔到贴近民生,跑时政多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同行从新闻意识到采写编辑,经历了不断的思想历炼与实践创新,而今,所采写的新闻越来越具有可听性和可读(视)性,在放低新闻视角,实现时政新闻平民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那么笔者也不妨谈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虚假新闻何时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是新闻最根本的生命力,也是新闻诸多要素中最刚性的、毫无回旋余地的属性.这不光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共识.而且唯此才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接受.现在的问题是.虚假新闻在各种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地跳了出来.甚至包括白纸黑字、板上钉钉在内的报纸.也在不断丢失曾经的权威性和严谨.让一些不实的新闻搅扰了读者的眼球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3.
李尧鹏 《新闻记者》2005,(12):47-47
当前.低俗新闻、违法违规广告泛滥等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问题不仅误导了受众.也损害了媒体形象。反思这一现象,让我们不禁想起“五四”前后蔡元培先生对中国新闻界的忠告。  相似文献   

14.
刘嘉 《记者摇篮》2005,(6):60-6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近年来,新闻策划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闻策划”是各媒体发展的发动机.是新闻媒体成功发展的利器。因此.当前研究新闻策划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新闻策划的概念解析.引发对当前新闻策划工作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笔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泛滥化、媚俗化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本文针对当前民生新闻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既保障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顾群 《新闻世界》2004,(9):48-49
近年来,都市报及晚报在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后,当面临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创新的动力与激情逐渐消退后.都不得不面临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同质化:特别是当竞争加剧,新闻信息的共享性越来越明显,同城媒体相互模仿时。事件性报道策划的种种经验不再具备优势,读开始对都市报的事件性报道策划不再满足了。因此.非事件性报道策划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必将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丽晖 《新闻窗》2010,(5):59-60
近几年来,新闻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在范围上越来越广,在程度上越来越深,对新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论述。许多学者认为,陈旧的常识阻碍了新闻领域的探索和更新,要抗拒因此造成的思维萎缩,则必须对以往新闻学体系中的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新闻批评等领域进行全新的研究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