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的希望。因此,重视年轻教师的工作,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每位有远见的学校领导者的共识。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我校素来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如今,一批年轻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早已担任了挑大梁、  相似文献   

2.
面对一线教学研究不是走向“圣”化(认为只有专家学者才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就是走向“泛”化(校校搞课题,人人搞“研究”,实践就是“研究”)的现实,笔者忧心忡忡。根据个人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圣”化教研没道理——真理是朴素的,就教育教学而言,我们一线教师其实离真理最近;泛化教研无意义——没有个人思考的所谓“研究”只能走向形式化,  相似文献   

3.
许茂春 《考试周刊》2013,(27):169-169
<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说:"不上课,那他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那他就不是好老师。"搞教研,是改进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要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有所展现,获得职业成就感,必须搞教研。一、什么是教研当前,教研在基层一线教师中开展的情况不是很好,谈  相似文献   

4.
目标是前进的灯塔。教研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作为教研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基本问题。笔者以为,教研工作的目标概而言之就是通过一系列教研工作的展开.为一线教师的教与学提供服务和帮助,以达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传统意义上,教研员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一线教师中享有较高的威信,指导教学工作驾轻就熟。新课程实施后,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一线教师借助生动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教学理念更新很快,他们凭借鲜活经验和自身感悟提出的问题,教研员依赖过去的专业知识往往难以圆满回答。“现在搞教研比过去难多了”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面对一线教学研究不是走向"圣"化(认为只有专家学者才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就是走向"泛"化(校校搞课题,人人搞"研究",实践就是"研究")的现实,笔者忧心忡忡。根据个人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圣"化教研没道理——真理是朴素的,就教育教学而言,我们一线教师其实离真理最近;泛化教研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以往,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是专家、教授或有丰富经验的教研人员、老教师的事,好像离一线教师很遥远,有时甚至会这样想:"我们每天都忙着组织幼儿活动,哪有时间搞课题研究?"其实,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课题研究认识是片面的、不到位的。我想通过园本教研中"小课题"的研究活动,透过问题的研究层面更新教师的教研观念、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改变教师的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会碰到许多问题与困惑。作  相似文献   

8.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管理策略的确定,往往基于管理者对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认识。我认为,尽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搞教育研究就不能开展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教研品质与教研能力,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并不是说开展教育研究就可以开展的;  相似文献   

9.
李逢五 《上海教育》2003,(6A):34-36
《坚持教育科研的服务性》一在本刊今年5A刊出后,编辑部即收到来自本市和各地读的电话或电子邮件,希望进一步了解上海市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具体案例。上海市奉贤区教研部门的教研工作也具有较明显的服务特色,为此本刊特约请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主任李逢五也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本从教师参与教研的态度和行为分析入手,根据以前教师参与教研的态度是比较被动和消极的情况,将着眼点放在激发教师教研动力上,转变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改善了教研工作的指导方式。实践证明,坚持教研工作中的服务性是很受一线教师欢迎的。  相似文献   

10.
五峰县教研培训中心是由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学研究室、县教学仪器站合并而成的一个年轻的研训机构。近3年来,中心根据本县教育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覆盖层面低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师培训方式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严格规范教研工作管理,面向基层、面向学校、面向教师,使全县研训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发展,教研必先行”——新课改的教研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在教研工作中如何帮助教师较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尽快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作为物理学科教研人员,积极参与了田家炳实验中学一线的教学研究工作。下面就以田中的物理学科为例,谈一谈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做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方式的创新。校本教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核心是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研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由广大一线教师直接参与的教育研究。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由此可见,校本教研并不是要求教师脱离其教育教学实际,搞那些“假、大、空”的所谓“研究”。校本教研要求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提升为自身能够解决并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寻找理论依据,着手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于改进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广义上讲,学校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和现象都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对象。就学校层面上讲,可以围绕学校存在的重大问题或共性问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攻关,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个体而言,课堂教学与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备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难题、困惑都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纷纷涌现,教研方式呈现多元化走向,人们对教研方式的探讨逐渐深化和拓展:一线教师该不该搞研究,能不能搞研究,学校的教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该扮演什么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跃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教学研究栏目将推出系列报道,从区域和学校等层面来展示教研的实践,让生动的现场和鲜活的经验来解答上述困惑;用他们的智慧和行动,启发和唤醒更多的区域、学校和教师,探索有效的教研制度、教研文化,不仅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切实改善素质教育的生态环境。从本期开始,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校本研修作为此系列报道的开篇,让我们共同分享各地开展教研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1994年,我参加工作,从不被重视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主管,再到如今承担重要工作的学校管理干部,我实现了“跳出学科看教育、从一线教学到教育服务”的自我超越和价值体现,成长为教师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江苏教育》2012,(16):2
我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自费订阅。《江苏教育》引领我走上了专业成长的道路。这些年,杂志上的许多独家策划及刊发的文章对一线的教学、教研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希望年轻的教师都能读一读这本杂志,也能拥有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16.
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中,县级教研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市、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县级学科教研的特殊性在于既要遵照省级学科教研的统筹指导,积极配合市级教研完成学科教研工作;又要根据本县教育行政中心工作和教育教学一线实际需求,积极开展本学科的教研工作。为此,县级学科教研员更需要统筹设计,高效开展能够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17.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市区级骨干教师参与组织与指导工作,每学期对全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听课与评课”、“课堂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与成败”等专题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玉华 《现代教学》2008,(11):30-31
1987年,我这个农家子弟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跨进了大学校门。从进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了毕业志向——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毕业至今,我投身教育已近二十载。其间,我担任过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从事过历史教研工作,承担过全区的干部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目前,正在基层学校兼任校长。虽然角色几经转换,但我对教育的热情始终没变。  相似文献   

19.
“工作干得不好,论文写得再好有什么用?”不知何时,一些不善于搞教研工作的教师开始如此议论起一边教学一边教研的科研型教师来。听闻此言,我觉得些许偏激之中还是隐含实情的,确实有些教师应验了“心挂两头,必有一荒”的预言:教研成绩上去了,教学效果下来了!难道教学和教研真的是水火不相容吗,真的不能齐头并进吗?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担任过教研组长,现在担任教学一线的管理工作,工作中发现:在安排对外公开课时,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还乐意接受,但在布置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时,许多老师借故托词,面露难色.问其原因,都说试题难度不易控制,出好是应该的,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