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1S):14-14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这是因为。小孩子大多有着好奇的天性.喜欢探索,越是不知道、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想探个究竟。在培养孩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方面。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欣赏与鼓励来激发孩子的求知与创新欲望,也可能因为不恰当的言辞或态度而毁掉孩子的求知兴趣与探索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教子故事: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教育好奇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杨建军 《湖南教育》2003,(24):26-26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好奇:一种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可以滚动、可以吃、很香。”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又赶紧把手缩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  相似文献   

5.
其实,孩子喜欢问别人要东西,表明他对那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所以想拿回家研究一下,妈妈不必太担心。对三岁的孩子来说,他已经慢慢懂事了,只要家长能够耐心地教导他,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明白“不能随便问别人要东西”这个道理了。  相似文献   

6.
纪律与自由     
张欢 《今日教育》2007,(6):18-18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分组观察水中漂浮的物体。其中,有一组孩子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地看着中间的水盆,盆中漂浮着一些玩具。这时一个孩子独自一人站在圈外,脚尖踮了又踮,脖子伸了又伸,不难看出他对盆中的东西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这是因为,小孩子大多有着好奇的天性,喜欢探索,越是不知道、被禁止的东西,就越想探个究竟。在培养孩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方面,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欣赏与鼓励来激发孩子的求知与创新欲望,也可能因为不恰当的言辞或态度而毁掉孩子的求知兴趣与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Q浙江衢州一读者问:我的孩子好奇心强,但他也因好奇动同学的东西而惹同学告状。我们批评他,他好了几天,可过了几天又被同学告状。该怎样对待孩子,既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又能让他和同学友好相处呢?A主持:我们觉得,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情,这是创造的萌芽,应该妥善地加以引导,尽量避免因处理不当而打击孩子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好奇心强的孩子呢?也许我们能从杭州市学军小学几位家长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发。观点1以支持为主,放手不放纵。我们的孩子好奇心强,总想对没见过的东西探个究竟,养成了拆卸东西的习惯。有一次,孩子对家里…  相似文献   

9.
嘉兴读者艾悦问:现在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愿做家务,我儿子东西用到哪里丢到哪里,叫他收拾一下,喊破喉咙都不听。我该怎样教育他才好?主持大多数父母懂得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责任感以及对父母辛苦的理解,但凡事没有生来就会的,孩子总要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做事技能。孩子对家务活的初次参与,大多是出于好奇或好玩,而您正确、恰当的引导,或许能让孩子从此爱上劳动。  相似文献   

10.
韩琴 《学周刊C版》2014,(5):204-204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启蒙.在大多数中国父母们的观念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切要从小抓起,重视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学龄前儿童是学习东西最基础的阶段.是他们正接触世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武建君 《考试周刊》2012,(11):179-179
网瘾,曾经让一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网瘾,曾经让一些孩子对学校感到万分厌倦;网瘾,曾经让很多家长对孩子们的人生感到迷茫。为了防止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很多家长、班主任开始限制孩子上网。越是限制,孩子们对网络越是好奇,于是很多孩子便带着好奇的心理偷偷地进入了网吧。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就会有因好奇而引起的种种动作。如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看见东西就要伸手去拿。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对周围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不但有许多探究的动作,也要发种种问句,如:这是什么东西?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做的?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等等。这些问句都是好奇的表现。那么,做父母的该怎样去对待孩子的提问呢?  相似文献   

13.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好奇,好玩,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枯燥无味的练习甚至让学生们产生厌恶感。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需要进行变化。富有新意的东西才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诱导孩子的行为,启迪孩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明天 《家庭教育》2011,(4):20-21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好奇,懵懂的情感正在萌芽。面对孩子的这种好奇,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坦然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孩子,也许这样,美好的青春、正确的爱情观、和谐的亲子关系就可以在花季雨季里一起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15.
从本源上讲,研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更不是高不可攀的事,而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的天性。小孩子出于好奇,喜欢鼓捣东西,就是研究的萌芽和起始。可以说研究是孩子智力和精神发展的自然要素和自然需要,也是孩子智力游戏和精神游戏的自发体现。在人的一生中,研究也是时时伴随,所谓动脑筋、想主意而已。遇到几个重要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凡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事就自己去做,不依赖别人。对孩子从小就要灌输这种思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对孩子的事情不搞包办代替。第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支持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坚定信心。让孩子从成功中体会自己有力量、有本领,尝试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自信意识。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意识。好奇,就是对事物有新鲜、新奇以及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培养孩子的好奇意识,不要只被动地等  相似文献   

17.
孩子面对世界所表现的好奇,其实是展现思考过程的最好方法,他们因无知、好奇、困惑、怀疑,进而探究,为自己建立解答,经过一再的印证与修正,让自己获得更完善的答案和信念,从中得到经验与智能。因孩子对无知的毫不掩饰、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多问,其实正在展现思考的趣味性与能力,此时成人给予不断的探问与引导,就能让孩子更精确地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很多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的亲密交往非常担心和忧虑,但有研究却表明,男女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更加有利于孩子改变坏毛病,养威良好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所以,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正确对待孩子男女同学的关系。既然我们知道成年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应该允许孩子“男女搭配学习不累”,不敏感、不好奇,用爱心和智慧去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处理和异性同学的关系,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iameriot@gmail.com问:我的孩子快4岁了,好奇心太强,看到什么都想鼓捣一下,家里的很多东西都被他弄坏了。我们跟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照样我行我素。请问,孩子好奇心太强如何引导?答:好奇是孩子(尤其是3~4岁的孩子)的天性,他会对各种事物感兴趣,好奇心会驱  相似文献   

20.
很少有孩子不对学校、家庭、父母的过去感到好奇的,但大多数孩子却又不喜欢听老师、父母讲校史、家史,讲父母的成长史,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