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要素技术能力融入到开放式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研究中,探讨了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并提出了假设模型,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直接和间接通过企业技术能力正向影响创新的绩效。以期为实施高绩效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倪自银  刘强 《软科学》2013,27(10):59-63
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放式技术创新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的内涵及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论证了吸收能力和网络能力是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能力要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创新日趋呈现出开放式创新的特征,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受到制度、文化、技术、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开放式环境下影响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融合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从知识整合能力和动态学习能力两方面,构建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形成机理的集成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曹鹏  陈迪  李健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42-1748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分析企业创新网络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网络能力与企业创新网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能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学习能力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大;网络能力对资源内部要素、学习能力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和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资源内部要素和学习能力是网络能力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顾晓敏  任爱莲 《软科学》2011,25(3):57-60
基于70家电子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学习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学习能力能显著提升与供应商的合作创新绩效,高学习能力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绩效也高,但其与顾客的合作创新绩效与低吸收能力企业差别不大,学习能力对企业与竞争者合作的创新绩效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本文基于209家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开放式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主要是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机理研究揭示了开放式创新体系下各创新要素对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为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根据自身资源的拥有状况,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有效联接,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更有效地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钰芬 《科研管理》2009,30(5):1-11
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但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仍然缺乏研究。文章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并实证验证各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符合我国企业创新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研究发现:在产品创新阶段,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有选择地向少数外部创新要素深度开放能促进创新,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积累以及将技术与市场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物质能源企业视角,将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阶段特点与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理论相结合,构建包含动态能力、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在内的研究框架。从18个地区35家企业获取一手数据,结合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取得相关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对两种创新模式影响显著,且对渐进式创新影响更强;整合能力对激进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两种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生物质能源企业采用渐进式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大。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往多侧重于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少于基于个人层面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即高层管理团队中管理者个人特性形成的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且相关中介要素也尚未明晰。基于动态能力观和商业模式理论,以新创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商业模式设计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商业模式设计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动态管理能力可通过商业模式设计间接影响创新绩效,商业模式设计在动态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开放式创新的视角,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知识整合能力、物流服务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能力对网络密度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网络中心度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有着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拱效应的筒仓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波  应宏伟  谢康和 《科技通报》2005,21(5):624-627,632
对筒仓小主应力拱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的小主应力拱形状较充分发挥时平缓。根据土拱形状的理论分析计算平均竖向应力,由此得到了对应不同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的侧土压力系数,以及筒仓侧土压力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2.
薛捷 《科学学研究》2016,(7):1111-1120
设计作为技术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来探讨产品设计如何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生影响的经验研究尚不多见。基于"产品设计→顾客感知质量→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设计驱动力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并不一致,对渐进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除了对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感知质量对其产生间接作用;对于根本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均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质量来间接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此外,设计驱动力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设计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两种创新类型的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均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但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对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文献计量学目前的状态 文献计量学存在着定义多、模型多、争论多的问题,总的说来,对文献计量学是什么,研究什么,还存在分歧,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尹春华  周西平 《情报科学》2005,23(4):568-572
复杂科学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复杂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复杂适应系统的七个基本点,然后从其中的几个方面探讨了internet所呈现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从而说明了internet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所呈现的特征将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适应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7.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其自我效能感对于网络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网络学习效能感的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Wiki-IC是信息共享空间(IC)的Wiki化,是在虚拟层面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文章以Wiki为应用平台,在分析Wiki知识构建特征的基础上,研究Wiki-IC的构成要素、工作原理、知识服务内容等方面,最后对Wiki-IC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和谐的界面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产有效性理论和界面管理理论,对界面有效性进行了界定,指出界面有效性的本质是界面和谐。以此为基础,运用和谐理论的和谐分析矩阵建立了界面有效性的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李捷 《中国软科学》2004,(10):135-139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需要的相关数学模型,对需要满足、需要关心和外部环境制约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对于组织成员的需要进行认识和引导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