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加拿大语言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教育政策到多元化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历史时期:教育政策萌芽时期、基本立法时期、多元化发展时期;呈现三大演变特点:以英语、法语为框架的国家教育政策、国家利益导向决定教育政策取向、隐性教育政策的强大力量。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启示主要有:加强普通话推广,提高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尊重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制定少数民族平衡双语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提高国家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语言教育政策是维护英语权威地位、排斥其他语言的政策。研究美国的语言政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的民族政策和美国文明的实质,也会给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语言战略的规划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维护我国语言文化生态多元性;制定理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有效抵制英语教育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加强外语语种规划,确定我国的"关键外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作为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在不同时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例外)对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但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语文政策体系本身发展尚待完善,这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民族教育(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少数民族教育 ,主要是包括对非裔、拉美裔、亚裔和印第安人的教育。由于美国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其历史上存在着的种族隔离与歧视政策对现实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使得美国举办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 ,严格说来并不很长 ,这就与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有着实质上的不同。尽管如此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为举办少数民族教育 ,特别是在保持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对于我们仍有可资借鉴之处。概括起来 ,其主要做法有如下方面 :(一)联邦政府设立了少数…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由于受语言的限制,许多少数族裔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远远落后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了帮助英语水平有限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首个《双语教育法》。虽然到20世纪初该法案最终取消,但相关政策为推动美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策变迁过程来看,政治力量介入使得美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从政策价值取向来看,由于政策决策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转变,导致美国双语政策价值取向由"语言是权利"和"语言是资源"走向"语言是问题";从政策执行过程来看,联邦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学区的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16至20世纪,菲律宾先后遭受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统治,根基薄弱的自身文化受到西方语言帝国主义的强烈冲击和影响。西班牙殖民者采用分化语言政策,通过把菲律宾当地语言拉丁字母化来传播天主教,并禁止、限制菲律宾人使用西班牙语;美国取代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采取殖民同化语言政策,通过新教传播而大力推广普及英语,使菲律宾至今仍是亚洲使用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共时对比研究西、美殖民菲律宾时期语言政策的异同,旨在揭示语言政策的语言学层面意义和社会学层面意义,以期探索其对新时期中国语言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语言是英语,土著居民讲印第安语,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西班牙语与法语,还有在一次次移民浪潮中从世界各地带进来的形形色色的语言。在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中,黑人英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美国黑人英语指的是大约8...  相似文献   

8.
语言政策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没有强制性的语言政策,但州政府在移民语言和民族语言的传递历程中极力维护英语的强势地位,对其他语言采取了排斥的态度。作为美国学校语言教育重要内容的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发展不是很顺利,正面临严峻挑战,但家庭语言教育则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美国语言教育政策对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启示包括:营造语言学习环境、保护和开发民族语言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族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9.
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裔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非洲裔人(黑人)、亚洲裔人、印第安人、西班牙裔(拉美裔人)等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几百年来,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历经变迁,使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种族隔离时期美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 从种族关系的角度看,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1954年以前的历史阶段为种族隔离时期,1954年以后则为种族融合时期,前后两个时期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土著居民,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业成就以及在英国社会的适应能力,一直以来英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能力为主,经历了从英语作为外语到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再到英语作为附加语言的变化,其中折射出对移民性少数民族态度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在强调国家认同和共同价值观的背景下,英国强化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制定相关标准、加大资金投入、注重个性化辅导等措施,这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语言文字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如不赞成语文现代化、将国语与普通话等同、“拼音方案+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工具”、“英语是世界共同语”、“对外开放就要多用英文”、“拉丁字母就是英文”、“英语以外的语种都是小语种”、“外语学习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对外宣传就要用繁体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会自然而然走向世界”等,这些观念,阻碍了汉语的学习与推广。厘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有效促进汉语的学习与交流,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ilemma of language in educ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Burundi. African languages are still marginalised by colonial languages such as French and English. Looking at other African countries in general and at the case of Burundi in detail, 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adopted policie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as a basi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urundi has gone through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s both before and after gaining independence in 1962, with French and Kirundi competing as curricular teaching languages.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Burundi into 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 in July 2007, English and Kiswahili were added to the curriculum, complicating education policies. This article place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ontextual challenges that tend to impai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dopted policy reform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dvocating for a multilingu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indigenous mother tongue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other languages in th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3.
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和必然要求。影响借词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文化接触导致语汇互渗、经济贸易加速语汇"出口"、传媒互动促进借词加速、优势理论促成语汇互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发生语汇"出口"、"进口"和"转进口"的现象。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拼写规则和含义形成方式不尽相同,对ESL教学可能发生正向或负向迁移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充分把握借词的途径和演变背景,结合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巧妙运用学习迁移扬长避短,使借词对ESL教学发挥更多的正面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介词研究都集中于介词范畴和分类问题:时间和处所、对象、依据和原因,也集中于动词后的成分关系:时态助词、结果补语、数量补语、“得”字句等。本文从教学的角度讨论了英、韩语母语学习者的“把”字句Neg/Aux的错序偏误,并从类型学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包括韩语及阿尔泰语系语言、英语的次序里否定词/助动词和动词(“PP+VP+Neg/Aux”或“Neg/Aux+VP+PP”)的紧密关系及在汉语里被介词破坏的现象(“Neg/Aux+PP+VP”),特别提出了基于汉语介词的“乱插队”特性的“拟人化”词序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廊坊涉外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外语+专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宜实行"平台+模块"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扎实的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语言文化方向、国际商务方向、日英双语方向和会展旅游方向等模块课程。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言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借用动物名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动物词具有深层的国俗语义。通过比较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dog"分别在不同语言中反映出的国俗语义,探究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作为自由教育哲学经典阐释的《1828年耶鲁报告》影响了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报告强调古典学科尤其是古典语言不可弃。它是现代语言的基础,能提供最好的精神文化,具有最普遍的有用性。时至今日,报告所反映的教育理念和古典语言课程观仍然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通识化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两代布什总统颁布的教育法律的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来引出颁布教育法案的目的和本质——教育法案使非英语语言的少数民族成为只说英语语言的真正的美国公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入手。因此,美国的语言教育政策至今仍未脱离惟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这个层面体现人体词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及特征。通过归纳总结、分类、分析、比较英汉语中有关人体词“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法,有助于揭示其隐喻认知过程,以及英汉语中关于“head(头)、face(脸)、heart(心)、hand(手)、leg(腿)、foot(脚)”的人体词的称呼语的隐喻表达意义的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20.
赵巍 《英语沙龙》2007,(4):60-62
语言殖民主义这个词最简单的意思就是把占统治地位的语言转移给其他国家的人民。这种转移本质上是一种实力的显示——传统上指的是军事实力,但在现代世界也指经济实力——并且占统治地位的各种文化也通常随语言一同转移。鉴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实力及其文化的威望,这种转移可能不是被强加的,而实际上是采用这种语言的人们要求把它作为权威语言。这种语言可能被看作是真正高级的语言,并被赋予所谓的优点——比如说,这种语言比较有逻辑,比较美,或是比本土语言易学。其中最成功的帝国语言有拉丁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