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而不思:两三书例的阐释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上,一开篇便是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第一课《先秦诸子语录》[一]之《论语》中的第一条)。这不仅对统领这一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南,而且是针对一切知识的学习。先  相似文献   

2.
宁宇 《云南教育》2001,(10):12-13
学习《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这门课程,多数老师都能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抓住精神实质,因此,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明显地有所提高。这些老师学习这本教材有以下经验。   一、学习《小学语文教材分析》要与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材分析”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换句话说,不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际就不能达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目的。如学习“低年级识字教材的四种基本形式”、“汉语拼音教材的具体内容”、“低年级教材怎样体现拼音开路、提前阅读”、“第一册教材基本结构是什么,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高霞 《山东教育》2010,(5):41-42
《礼记·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被我奉为学习的三大经典策略。在我的学生时代,它们曾发挥过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成为教师后,它们依然是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中新教材在第一章安排了《集合与简易逻辑》,这种教材的处理方法是科学的,也暗示了“简易逻辑”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对于有些高一学生来说,初学“简易逻辑”好像在云里雾里一般,错误百出.本文就学生在学习“简易逻辑”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和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职业高中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一、第二、第三册语文课本中都编入了三张附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渎词审音表》,这三表被编入高中教材,说明了新教材的编者对语言文字知识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三表的教学,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现在高考语文大纲已不考拼音这一知识点。教师没有必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教这三表;二是认为这三表属于附录,没有必要将它列入教学计划之内。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认识都是极为错误的,一定要加以纠正。我们要重视“三表”的教学,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通用文字法》的学习和对“三表”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切实地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8.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0.
杨帆 《语文知识》2004,(11):26-27
高中《语》第五册第14课《蜀道难》一后附有一篇《李白故事两则》,用言写成。第一则很简单,第二则较长,记载的是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李白酒后进《清平调》三章极力夸赞杨贵妃美貌”的故事。然而教材对《清平调》三章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也无一字提及。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准确理解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现补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语言规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编者刘真福老师曾引用《文心雕龙》里“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来阐述选编本文的意图。这足以告诫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第一课”。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以下三点:一是感受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二是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三是学习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12.
闲暇时通读一下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我们就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试行过程中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在不动声色地脱胎换骨。表现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体例变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分天下”,却又“齐抓共管”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表现于阅读教材单元的整合方式变了,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切合社会交际的需要。长期以来因名家名篇而稳居教材“首席”的传统课文,被撤去了不少,而大量富有人文性的篇目则“闪亮登场”,且地位十分瞩目。这些变化无疑给进退维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概括地说,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贯彻《课程标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一是熟悉教材的内容,研究存《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具体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写道:“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没有学好。”可见,“第一次”学习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第一次”还需要特别的明确性。无独有偶,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第八次》的课文,文中写到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经过数次失败,忍耐了身体和精神的痛苦,终于在第八次战斗中赶跑了外国侵略军。虽然教师无需像王子那样去打仗,但是应该具有像他那样面对失败和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忍耐性。对教师来说,这种忍耐就是指能容忍学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王云 《文学教育(上)》2008,(16):107-107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的人,告诉我们要联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有了“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学生对思维对象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教材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才得以有所“…  相似文献   

16.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比多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的内容。这是根据国家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修订的准备课,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差比”、“倍比”等数量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20.
黄敏 《现代教学》2009,(5):65-65
《生命科学》教材除了对原有的老教材《人体卫生》及《生物》中的学科知识进行了重组外,还新增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本是老教材中高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抽象而难懂。因此,我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一课中的难点突破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