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对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掌握不全面例 1 如图所示 ,烧杯中装有水 ,将一个装有水的试管插入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 ,在 1标准大气压下 ,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 ,试管中的水将 (   ) .(A)温度低于 10 0℃ ,不沸腾(B)温度等于 10 0℃ ,不沸腾(C)温度等于 10 0℃ ,沸腾(D)温度低于 10 0℃ ,沸腾 错解  (C) .分析 液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试管中的水温度虽然达到沸点 ,但是试管内、外的水没有温度差 ,导致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 ,所以不会沸腾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二、对物理量、公式、定理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大烧杯和试管中装有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足够长的时间后,试管里面的水会沸腾吗?其温度与烧杯中的水温有什么关系?根据有关热传递的知识,人们普遍认为:试管中的水温与烧杯中的水温一样,达到了水的沸点,但是当两者的温度相同时,试管中的水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里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其实这种观点是人们想当然的理解,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观点,与实验情况不吻合.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试管中水的温度至少比烧杯中水的温度低3℃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哪些因素影响试管内外的水温差呢?下面…  相似文献   

3.
题目某同学用两个相同的杯子稀释浓硫酸.甲杯中浓硫酸和水的质量相等,乙杯中浓硫酸和水的体积相等.两个杯中的液体都装满.甲杯中稀硫酸的密度ρ甲和乙杯中稀硫酸的密度ρ乙相比较,正确的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无法确定.解析假定浓硫酸与水不相混.甲杯中浓硫酸和水的质量相等,由于浓硫酸比水密度大,则浓硫酸比水体积小.如图所示,沿甲、乙杯中液体的分界面作两条水平虚线,把液体分成三部分.可以看出,两杯中上、下对应的两部分的液体是相同的,中间部分甲杯中的是水,乙杯中的是浓硫酸…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报刊、复习资料上常见到这样一道题:在盛水的烧杯里有一盛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如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①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②能够达到沸点,因此能够沸腾; ③能够达到沸点,但不能够沸腾; ④以上几种说法都不成立。这是一道很好的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的正确答案是③。但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5.
项贤民 《物理教师》2002,23(9):42-44
1 分子动理论对水的蒸发现象的解释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中 ,总有一些速度大的分子能克服液面其它分子的吸引跑到水面外面去成为水蒸气分子 ,这就是水的蒸发 .2 过热水在实验室中做水的沸腾实验会因为所用水的干净程度不同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 .(1 )用一般的河水或自来水来实验 ,那么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 ,对水继续加热 ,水就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 ,水温保持沸点不变 .(2 )把水提纯 ,并去除水中的微小的空气泡及尘土 ,烧杯也经过精密的清洗 ,去除杯上的油渍及尘土 ,实验结果是水温达到沸点后 ,对水继续加热时 ,水并不沸腾 ,完全…  相似文献   

6.
如图1,在一玻璃瓶内盛适量的水,使之浮在一烧杯中的水面上;如图2.将一空玻璃瓶瓶口朝下部分按入一烧杯内的水中,并固定住玻璃瓶的位置.若用酒精灯对两烧杯中的水加热,我们会看到当瓶夕1一烧杯内的水沸腾时.两瓶中的水都不沸腾的现象,你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对于图1,虽然瓶内的水和瓶外的水相隔离.但在烧杯内的水沸腾之前,由于瓶外的水先于瓶内的水变热,所以瓶内的水能够吸收到瓶外水的热.使自身的温度随瓶外水的温度升高而升高.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瓶内的水温也达到了沸点.但由于此时瓶内、外的水温相同,瓶内的水不…  相似文献   

7.
有些物理题给出了几个数据,表面上看似 乎要通过计算方可求解,其实只要挖掘题中隐 含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即可速解、巧解. 例1甲、乙两个等高的柱形容器,它们的 底面积之比是2:1,并且都装满了水,若两客 器的水面上分别浮着质全为1:3的两个木块, 则甲、乙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之比是() (A)2,l(B)l:3 (C)l:2(D)l:l 解析:容器等高,木块漂浮,则有:p:二几 二p水gh,所以甲、乙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之 比为1:1,答案(D)正确. 例2把一块金属放入盛满酒精(p二0.8 了c扩)的杯中时,从杯中滋出89酒精.若将 该金属放入盛满水的杯中时,从杯中滋出水的 质…  相似文献   

8.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会出现水沸腾后温度继续升高的现象,例如有的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7℃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3℃后才保持不变 ;还有些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8℃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1℃后才保持不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烧杯口上的纸板盖的太严实,水沸腾后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不断升高,使水的沸点逐渐升高.因此,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不要把烧杯盖得太严,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基本上不变.  相似文献   

9.
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运用这一知识可解释许多物理现象.1.如图1所示,用酒精灯给做口圆底烧瓶加热,使其中的水沸腾如图a.然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瓶口上,推动活塞向瓶内压气,看到瓶内的水停止沸腾如图b.将图a中酒精灯撤去,水就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烧杯中的水又重新沸用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由于压气,b图中水面上气压增大了,水的沸点也就升高了,水就停止沸尽了.反之,由于抽气,C图中水面上气压降低,水的沸点也就降低,当水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时要吸收热量”的理解,不少刊物和参考书均介绍用图1的装置进行演示验证,认为“观察到大烧杯里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不沸腾”,其原因是试管“浸泡在和它等温的水里,不发生热传递,不能吸收热量”,从而证明液体虽达沸点,并不吸收热量也不沸腾,也就是  相似文献   

11.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会出现水沸腾后温度继续升高的现象,例如有的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7℃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3℃后才保持不变;还有些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8℃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1℃后才保持不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烧杯口上的纸板盖的太严实,水沸腾后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不断升高,使水的沸点逐渐升高。因此,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不要把烧杯盖得太严,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基本上不变。  相似文献   

12.
[题目]有甲、乙两个无盖的长方体水篇。其中,甲水箱里装有一些水,乙水箱空着。从里面量,甲水箱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 50厘米,水面高21厘米;乙水箱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50厘米。现将甲水箱中的一部分水倒入乙水箱,使两个水箱里的水面高度相同,则现在甲、乙两个水箱里的水面高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3.
初中物理教材(北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讲到汽化和液化时,安排了水沸腾的探究实验.所用装置如图1.向小烧杯中加入一些自来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直到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计示数.随着水温不断升高,达到某一温度值时,水开始沸腾,此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应再升高.实验中水出现沸腾,温度计示数升高到沸点,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5.
卢惠林 《物理教师》2003,24(2):45-45
题目 :一薄壁圆柱烧杯 ,半径为R ,质量为m ,重心位于中心线上 ,离杯底的距离为H ,现将水慢慢注入杯中 ,问烧杯连同杯内的水共同重心最低时水面离杯底的距离等于多少 ?(设水的密度为 ρ水)此题考查了物体重心的位置随质量而变化的问题 ,但学生却无从下手 ,是不是此题超越大纲呢 ?并非 !而是学生把握不住在向杯中注入水的过程中 ,物体重心位置随着水量的增加在升高 ,从而引起重力势能变化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解析呢 ?我们设想注入少量水后 ,烧杯连同杯内水的共同重心位置在水面之上 ,如图 1所示的O点 .这时 ,如果继续加水 ,就是在共同重心O…  相似文献   

16.
问:课本中有个小实验:纸锅烧水.纸锅为什么不会烧着?答:用纸锅烧水,火的热传给纸锅,纸锅把热传给水,使水的温度升高.当水沸腾时,继续把纸锅从火中得到的热吸去,但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比纸的燃点183℃还低,使得纸锅的温度总低于纸的燃点,所以纸锅不会烧着.问:在纸锅的水面上放一金属盒,金属盒中装些水,当纸锅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金属盒中的水能不能沸腾?答: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纸锅中的水从火中吸热,温度升高,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沸腾,沸腾过…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1.去年冬季,某地气温最低达-5℃,其中,-5℃”的正确读法是().A.负5摄氏度B.负摄氏5度C.摄氏负5度D.零下5度2.图1所示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出现的四种现象,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丁、乙、丙、甲D.丙、乙、甲、丁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夏天,把湿衣服晾干B.冬天,河面上结冰C.铁块化成铁水D.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冒“白气”4.喝开水时,如果用嘴对着水面吹气,水凉得比较快,这是因为().A.凉气吹进杯内,使水变凉B.水面上的热蒸气被吹走,使水变凉C.吹气使水面上方的空…  相似文献   

18.
(烟台)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只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9.
初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中 ,有部分学生画出水沸腾的图象如图 1所示 ,并得图 1图 2出水沸腾一段时间后 ,水温降低的结论 .这跟多数同学得到水沸腾时水温不变的结论不一致 .为使学生自己弄懂原因所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重新做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一、实验要求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水烧干后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二、学生实验记录的归纳及分析1 .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当时气温 1 7℃ ) .2 .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 1 )刚开始时 ,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这是空气中受热的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而成 .( 2 )烧杯底和内壁有气泡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 ,烧杯和水的温度升高 ,烧杯外壁的水珠消失 ,附在杯底和杯壁上的空气以及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在杯底和内壁产生气泡 .( 3)水面上方有“白气”,温度计露出水面的部分附有水珠 .加热过程中 ,水温升高 ,水蒸发加快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有的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有的附在温度计上 .( 4)水沸腾前温度计 2的示数高于温度计1的示数 ...  相似文献   

20.
项贤民 《物理教师》2004,25(8):11-11,13
1 沸腾过程中的汽化液面。分子动理论对水的沸腾现象的解释:在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水中具有足够大的动能的水分子,继续吸收热量逸出水的内部气泡的水面进入汽泡构成水蒸气泡.同时也逸出自由表面,进入表面上方的空间成为水蒸气分子.这就是水的沸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