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对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做"美"的发现者,引导学生欣赏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淘金者,引导学生感受美;我们要善做"美"的守望者,引导学生理解美;我们要善做"美"的拓荒者,引导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正>文学上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对仗句,数学上也有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有坐标,线有方程"的对偶语,还有"和与积","或与且","奇与偶","sinα与cosα","直线与平面"的对偶词.数学中的对偶是指在一个命题的结构中,将其一个(或几个)元素换成对偶的一个(或几个)元素而获得一个新的命题.若变换前后的两个命题都是真命题,则称这两个命题互为对偶命题,数学解题中构造对偶,享受数学美.  相似文献   

3.
主观与客观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主张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人说笑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只有人认为美时美才存在.代却觉得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比较中肯,他认为美当然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却需要人去感受它,因而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比如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但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对牛弹琴,当然是无所谓美的.  相似文献   

4.
创造文字的古人认为羊大为美.这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鲁迅说,没有一个画家去着意地画狗屎之类.这也说明美与丑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着客观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考试》2008,(Z5)
1.逻辑联结词的特性:"或"、"且"、"非"这些词叫逻辑联结词."或"具有"选择性"、"且"具有"兼有性","否"具有"否定性".(1)对"或"的理解:用"或"字联结两个命题p和q,构成一个复合命题"p或q",从集合的角度,可以看作是命题p和命题q的并集,即p和q两个命题至少要取一个,分为取p不取q,取q不取p、p和q都取三种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论美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立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对美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本文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宗先生论美:其一,美是客观存在的;其二,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和世界的沟通。  相似文献   

7.
在"命题与证明"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曾有关于改写逆命题的一例:原命题是等角的补角相等。逆命题1是如果有两个角的补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也相等。逆命题2是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很难说这两个逆命题的改写哪一个是错误的,由此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逆命题具有唯一性吗?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在逻辑上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加之课本上没有详细罗列和区分,因此它是"简易逻辑"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同学对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即使能够区分开来,却不能正确地书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急剧变革,美学对艺术与美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艺术不等于美"的主张动摇了"艺术即美"的美学观念。艺术之所以不等于美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自我的复杂性决定了艺术不是创造美的活动;艺术与美两个范畴的差异性决定了艺术和美不能相混淆;艺术史上有许多作品是丑的决定了艺术不是美的等价物。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和里德《艺术的真谛》明确提出"艺术不等于美"的命题,是对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理论阐释的浅泛性、思想认识的简单性、价值观念的模糊性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在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以下简称为湖南卷)中,笔者认为以清朝名画《冰嬉图》为命题素材的第6题是湖南卷中最"亮眼"、最美的一道试题,试题的这种美不只停留在艺术作品本身之美,更可以展现新课改视角下的命题技术之美。高考试题作为新课改的风向标,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发现试题之美和引领教学启示两个方面谈谈2021年湖南卷的历史试卷第6题。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美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艺术命题.影片《金陵十三钗》恰到好处地将这两个命题融会到一起,将这种美的融合渗透在主题、音乐、画面等多个艺术层面,为我们演绎了一幕动人的秦准之歌.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部分,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基本的概念。按照教材(高二《思想政治》上册,2003年人教版)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在这三处表述中出现了两个很相似的词语——"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很大差别。对此,谈谈我粗浅的看法,以求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命题。关于这两个命题,学界存在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14.
一、命题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逻辑连结词. "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穷而后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文学命题,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情感真实、人格高尚方面的祈向,也包含艺术境界之美的追求,涵盖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真、善、美"的全部要求.如将这一命题的内涵放到北宋"诗文革新"的背景中加以解读,可以发现命题的提出既缘于宋初文风之颓废,又立足于崇实尚用文风之建构.  相似文献   

16.
解决了判断真假性时易犯错误的两类命题真假性判断的方法.第一类条件是由"或"连结的开语句(命题)或结论是由"或"连结的开语句(命题)的命题.第二类用"或"连结的两个简单命题形成的当两个简单命题真假性不定时的复合命题.判断的方法都是等价转化.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是在他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得出的。该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内涵和外延、美的实践性和自由本质。理解这一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进一步深化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普洛克拉斯曾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一份好试卷的命制过程,不仅是实现对考查相关知识、能力的预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美的过程.一道好的试题,就如同一杯醇厚的茶,散发着清香,引人入胜,时刻体现数学之美.它是命题者的智慧结晶,能将考生带入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本文将从对称美、动态美、生活美、创新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新实践美学固守着美的本质的传统论点,身陷迷途而不知返。"美是什么"命题缺少必要的逻辑前提,使所有肯定性的回答都陷于诡异之门:越是要证明该命题的合理性,越是在证明其不合理性;只要是在寻找"美",就是在证明没有"美"。彻底否定美本质不等于反本质主义,也不等于否定人文科学。人文研究借鉴自然科学成果是势所必然。审美之所以可能,其关键性因素不是"美本质",而是大脑神经系统中"认知模块"的存在和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