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伟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践,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在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到“联蒋抗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共产国际策略方针的转变对我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统一战线政策时,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建议并没有采取完全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予以正确的分析和灵活的运用。一、中共中央的“反蒋抗日”和共产国际的“联蒋抗日”20…  相似文献   

2.
在南京政府建立之初,以丁惟汾为首的“丁家党”拥蒋自大,极盛一时,人称“蒋家天下丁家党”。但是,由于“丁家党”执行附蒋、反共、清党的反动政策,严重削弱了它生存与发展的群众基础;由于“丁家党”与“陈家党”同蒋介石之间关系的差异,随着南京政权的巩固,蒋实行“扶陈抑丁”政策,以二陈为代表的CC派势力崛起,“丁家党”因失去利用价值而受到打压,被迫转向反蒋。在反蒋中,由于“丁家党”自身青年党员居多、缺乏军事后盾、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势力基础在北方等弱点的限制,无力抵抗蒋介石集团及其他反对派的围攻,地盘尽失,集团瓦解,导致代表北方集团利益的“丁家党”最终被代表江浙财阀利益的“陈家党”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是否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与荣维木、赵刚商榷张建芳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延安会谈时,究竟是否明确向我党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荣维木、赵刚二位在《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一文①中提出了否定的意见。他们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日本诱降蒋介石当在侵华之初,而非相持阶段,诱降原因为日本“速决战”的战略需要、蒋的两面性、日“不宣而战”等等,日本诱降失败原因有日本和平条件过于苛刻,有损蒋集团的利益、举国一致拥护抗战、蒋个人较强的民族思想、英美对蒋集团的支持,增强了蒋抗战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变迁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自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八月,经过初步设想、明确提出到正式形成三个阶段,完成了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转变,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陈九如陈独秀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抗战期间,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阐明自己的抗战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他既具殷殷爱国情,又有深深忧国心。一、深明大义,由“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陈...  相似文献   

8.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胜利之际,国民党桂系头目李宗仁、白崇裕提出国共和谈的主张,其目的是逼蒋下野,由李宗仁取代蒋介石,国共“划江而治”、“和平共处”,建立桂系的天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31年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和1935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再次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及当时的具体作法加以比较,阐述了1931年是“左”倾关门主义的提法,1935年的提法虽也是错误的,仍没有摆脱“左”倾思想影响,但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在认识和具体作法上已经开始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课上,蒋老师说:“今天先不做作文,老师出题,同学们回答。”同学一听乐了,交头接耳起来。蒋老师讲作文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先出题后讲,也不会抄个开头结尾再让学生自己作。蒋老师在我们作文前总让我们先阅读些范文,有时带领同学走出去观察、访问,有时请老复员军人讲故事。今天不知又耍什么花招。蒋老师在讲台上双手背在身后,还迈着八字步,很有点像电影电视里老书塾先生的样子,让同学们忍不住想笑。只听蒋老师说:“有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外出,路过一条小河,河上的桥是石蹬,可中间一块石头被水冲下去了,这时一位同学看见了…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从事托派活动而转入抗日反蒋斗争;由诬蔑红军是游民、土匪、溃兵所组成转而承认红军是国民党所不能消灭的革命力量,从而提出了把抗日反帝斗争与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1932年被捕后,不论在牢狱中或在法庭上,揭露了国民党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欺压人民的反动行径,表明了自己为民主而斗争的坚强信念。“七·七”抗战全面爆发获释出狱后,由反蒋抗日转变到拥蒋抗日,并提出了个人对抗日救国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一蒋南翔在1932年被清华大学中文系和外文系同时录取,他决定入中文系学习。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年代,蒋南翔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初步的马列主义教育。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华进步学生的核心人物,是1935年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  相似文献   

16.
我们班有个著名的“捣蛋大师”——蒋锐“蒋大师傅”。 蒋锐的捣蛋事件不胜枚举,多得让人数不清,现在我就告诉你们几个关于他的捣蛋故事吧。  相似文献   

17.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20.
蒋老师的音乐欣赏课《聆听〈摇篮曲〉》已经结束了,而所有听课的师生还久久地沉浸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蒋老师在这堂课中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让人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