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曲     
吴新雷 《寻根》2003,(1):77-83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或译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杰作”)的名单,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消息传来,戏剧界人心振奋!那末,昆曲为何能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呢?它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昆腔、昆曲、昆剧的历史渊源昆曲发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的千墩是昆腔起源于民间的实证之地,而元末千墩人顾坚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创歌手。又据周元在《泾林续记》中披露,明太祖洪武…  相似文献   

2.
从选秦歌舞到北宋南戏,到元杂剧,再发展到现在的归类戏曲,如昆曲、京剧和三百余种地方戏曲,说明戏曲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艺术形成,中国几千年的明发展史,戏曲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追求、探索、锤炼、升华到今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昆曲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1,(11):47-47
昆曲,又称“昆腔”。原为元朝时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明、清两代艺人不断整理加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曲有“幽兰”之雅称。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昆曲的文辞华丽典雅,曲调舒徐委婉,表演细腻优美,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相似文献   

4.
《滇中文化》2007,(4):55
明清两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经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影响深远。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起源于西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就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相似文献   

5.
话说南戏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从先秦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寻源,到南宋时期的南戏已成为相对完整的戏曲形式,并开始有了相应的剧目。  相似文献   

6.
小胡琴亦称胡琴,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中国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的小胡琴用软弓子拉弦,琴弦为丝质,十九世纪出现硬弓,二十世纪才出现了钢丝弦。清代,由于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十分迅速,小胡琴成了京剧  相似文献   

7.
8.
秦一树 《滇中文化》2005,(4):52-55,12
南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琵琶记》等被称为南戏五大传奇。这些戏大多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成舞台戏.它们的内容以爱情、婚姻、家庭为主.反映了当时的家庭、婚姻伦理观。现简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9.
大爱无言     
时间:当代,夏天。 地点:东北某农村。 人物:男人——40岁,农民。 女人——38岁,男人的妻子,农民。 云霞——13岁,男人和女人的女儿。 王老太——60多岁,村中老妇。 [舞台最好是一个转台,虽然是小品,也涉及场景的变换。充分发挥戏曲表演的写意性也可以解决“转台”问题。[幕启。男人和女人就像斗公鸡似的对峙着。两个人呼呼地喘气,谁也不说话。  相似文献   

10.
丁玉 《滇中文化》2002,(1):31-34
在前不久举办的玉溪市第五届戏曲演唱比赛中,有一位穿着朴素,理一个儿子头,满口通海话的姑娘匆匆走进报名处,说名叫张雯,是农校的,要参赛,演唱的是越剧。接着,报了个茅威涛的《桑园访妻》,主办单位的有关人员面对这陌生的面孔生出些疑团;从未听说农校有一个会唱越剧的呀!要是有,前几届比赛早来了。越剧是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12.
《滇中文化》2007,(4):55
我国具有众多地方剧种。据统计,共有三百余种,但每个省还是有主要剧种和次要剧种之分,如湖南,以汀剧和花灯剧为主,云南以滇剧和花灯剧为主。现把各省的主要剧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贵妃》成了近日戏迷的热门话题。这部号称为“中国大歌剧”的梅派大戏.将戏曲界对“继承与创新,的探索.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4.
评剧漫谈     
王春斌  胡振华 《寻根》2007,(3):136-141
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由流行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从冀东民间演唱“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经过了“莲花落”、“拆出戏”、“平腔梆子戏”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戏剧理论最繁荣的时期,各种观念和思潮纷沓而至,其中,就戏剧的革新与发展、生命与前途的说法更是充斥着几乎所有的戏剧传媒,最耸人听闻的是有不少人曾断言:“戏剧特别是戏曲到本世纪末将在中国消失(有的说灭亡)”,持此观点的有年轻评论,与资深评论家。  相似文献   

16.
《滇中文化》2007,(4):54-55
过去各行各业都有行活,而戏曲界的行话多得难以胜数,大都为他人所难理解,现摘取常用的十种“包”,简释以下其各具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韩青  徐军 《寻根》2011,(4):48-53
唐朝有一个专门教歌舞技法的学校,称为梨园,后来梨园也成为戏曲艺术的另一个代称。中国的戏曲发展有多长的历史?王国维在《戏曲原考》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和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辞海》里“戏剧”条也说:“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只有那些既有歌舞又有故事内容两相结合的演出,  相似文献   

18.
祁建 《文化市场》2001,(1):31-34
提起我国的艺术瑰宝——戏曲:我们从心底都有一种崇敬的感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奔向新世纪的钟声,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戏曲事业已经运远地落后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他领域像电影界有张艺谋、陈凯歌、何群、黄建新、李少红、冯小刚、张扬等等名震中外的中青年电影导演出现,演员也没有出现姜文、李保田、葛优、巩俐、章子怡、宁静等那样出色的演员……而戏曲界却越来越萧条呢?是谁把戏曲挡在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之外呢?  相似文献   

19.
“乐亭影”是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因诞生于乐亭而得名,为乐亭先民创造。乐亭县地处冀东,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滦州、唐山,因此也被人称“滦州影”、“唐山皮影”和“冀东皮影”。“乐亭影”的影人、道具,由驴皮雕镂而成。因而又有“驴皮影”的称谓。其显著特点是唱腔、道白,均是地道的乐亭方言语音。因人称乐亭人“老呔”,称乐亭的方言语音为“呔话”,因此,“乐亭影”又被称为“老呔影”。  相似文献   

20.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化,促进戏曲艺术在玉溪市的普及与提高,发现和培养群众性的戏曲演唱人才,更好地开展群众化活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服务,玉溪市群艺馆和红塔电视台主办的“玉溪市第五届业余戏曲演唱比赛”于2001年11月25日结束。这次比赛有来自澄江、江川、华宁、易门、新平、峨山等县及红塔区、市直有关单位、市京剧联谊会的66名选手参赛。所有选手在各单位经有关人员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