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2.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杨进 《海外英语》2012,(23):160-162,168
不懂西文的林纾,一生却翻译、出版了200余部外国小说,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然而其译作中的"不忠"历来成为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林纾本人也因此遭受了种种指责。不过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种翻译"不忠"有多种原因。该研究从林纾本人、口译者、赞助人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林译小说"译介"不忠"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林译小说"中删减、改译被后世非议甚多,其本质是在晚清这一特定接受语境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式。晚清社会对陌生域外文化的渴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促使林译小说以这样的独特面貌出现且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揭示了林译小说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符合晚清接受语境的需求,实现了翻译实践既定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林译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翻译大家,林纾不懂外文,增加一个合作者口述的环节,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进步,它使得自身固有的道德文章与文学修养毫无障碍地进入到西方小说.于是,林纾不断看到中西文学在价值蕴涵和技巧方面的诸多相似性,使得翻译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的事务.在语言建构方面,"林译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对古文的弹性空间做出了探索,并于整体上呈现出相当的文字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8.
引进"杂合"的概念,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对"林译小说"翻译策略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林纾在其小说翻译中采用的是"杂合"策略,这种"杂合"是表现在语言、文化、诗学各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杂合";是其多维适应当时"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维、译者维、诗学维、读者维、赞助者维和目的维的基础上,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之关注,一直以来多围绕其"化境"一说展开,而对其从"囮"字中解出的"译、诱、媒、讹、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该文在提出"化境"的同时,也是在为林译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讹"、"化"而辩。译需求"化","化"则难免"讹","讹"与"化"又直达于"诱"和"媒"。译之"诱"、"媒"、"讹"与"化",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曾经引起许多讨论,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在这些讨论当中,有一些人却始终被遗忘,甚至很少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就是不懂外语的大翻译家林纾的口译者们。没有他们,不可能有林译小说。因此,我们不该忘记这些幕后英雄。  相似文献   

13.
西欧文学东渐初潮中,英国小说家哈葛德是一领风骚、为我国读者广为熟知的一位作者。中国现代文学卓越的奠基者鲁迅,一度也是哈葛德小说的热心读者,甚至由此萌生翻译哈葛德小说的豪兴。当时,翻译哈葛德小说最著力的林纾,几乎是见一本译一本。和林纾的翻译激情相媲美,鲁迅的阅读兴致亦达到见一本购一本的程度。但认真说来,林译哈葛德小说给鲁迅留  相似文献   

14.
《巴黎茶花女遗事》(或称《茶花女遗事》)是最早问世的林译西洋小说。此书出版后,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引起了国人译介西洋文学的兴趣。不仅促使林纾走上了译书的道路,而且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妁繁荣。时人对它有过很高的评价,以为“自林琴南译法人小仲马所著哀情小说《茶花女遗事》以后,辟小说未有之蹊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上半叶,每一个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林纾,因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领到了中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大规模介绍酉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林纤之真正认识西方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林好从19(')到19M年间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gi)、《冰雪因缘》。②这几部译作大多数被公认为林纤所有翻译作品中译得比较理想的小说。中国读者止是通过他的译品,才最界认识了这位英国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林译小说许多堪称名著名译。文章主要以《块肉余生述》解析林纾翻译中潜藏的文化策略,认为林纾的《块肉余生述》对西洋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解读与诠释契合时代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认为超越了原作。  相似文献   

19.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20.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在中国大陆广为流行的同时,也最为人诟病。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援用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了批评。本文主要以中日对译语料库林少华译本为基础,对"林译"版本第一章中的翻译策略进行定量研究,认为好的翻译应该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力求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