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小剧场戏剧,在戏剧危机以及探索新的美学的双重背景下,作为一支新鲜的力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给中国剧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将主要从8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兴起和蔓延两个方面来探索其作为一种和大剧场同步的新戏剧样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性小剧场话剧,它们打着小剧场戏剧的旗号吸引了大批的城市青年观众尤其是白领阶层。诸如此类的小剧场戏剧都有比较成功的商业操作,但是从探索一种新的小剧场美学或者说解救戏剧危机的角度而言它们无所作为。本文将立足于21世纪初小剧场戏剧阵营里不再具有实验性的主导性商业化小剧场戏剧来说明中国大陆的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现象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小剧场的产生的时间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一般都认为在19世纪末或更早一些就产生了,还有人则认为是在本世纪初产生的。那么在中国,小剧场的引入还是比较及时的,1919年,宋春舫就在文章《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中,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小剧场戏剧的基本特征。20年代初,汪优游和矛盾等人在上海组织了民众戏剧社,对小剧场率先做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4.
小剧场戏曲在当代戏曲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背景下悄然生长并初露峥嵘,依傍于都市的年轻化生存,它特有的剧场特性使得传统戏曲在观演关系、表演方式、美学追求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小剧场京剧<浮生六记>和小剧场昆曲<陶然情>为例,分析这种变化的成因及其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荒诞派戏剧,人们就会想到欧美的一些剧作家和作品,比如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中国的戏剧中也不乏优秀的荒诞派作品,其中包括电影和小剧场戏剧,它们产生于不同时期,却同属荒诞流派。  相似文献   

6.
蒋亚男 《文教资料》2014,(17):49-50
中国的宫廷戏历史悠久,它伴随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而产生。宫廷戏的产生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学者对宫廷戏的研究较晚,自二十世纪起才相继发展起来。目前,对宫廷戏的研究尚不全面,基本集中在清代,其他各朝代宫廷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展现历朝历代宫廷戏的基本情形,梳理出宫廷戏的大致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小剧场以《绝对信号》为发端,以其独有的形式不断成长。在传统大剧场的长期发展中它突破了常规意义之下的剧场形式,推倒了剧场中的"第四堵墙",进行着非主流的探索。小剧场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的生存形态,使创作的诸多元素变得更为自由、不受拘束,更能够发挥各个环节的创造性,激荡出更多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教育戏剧"一词最初直译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单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方法,但在当前的使用中却常常发生概念泛化、混淆等现象。为了使未来的"教育戏剧学"能够有一个牢靠的概念基础,在汉语语境下重新定义教育戏剧的概念以增加其外延是从其混乱中突围的一种选择。教育戏剧应该是广义戏剧与广义教育的交集,即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的"教育戏剧"一词最初直译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单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方法,但在当前的使用中却常常发生概念泛化、混淆等现象。为了使未来的"教育戏剧学"能够有一个牢靠的概念基础,在汉语语境下重新定义教育戏剧的概念以增加其外延是从其混乱中突围的一种选择。教育戏剧应该是广义戏剧与广义教育的交集,即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1.
作为舶来体的中国话剧 ,经过了漫长的民族融合阶段后 ,在新时期又迎来了形式革命和哲理追求的新阶段 ,即实验戏剧阶段 ,这种实验又正逢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大的社会背景相结合 ,如何将戏剧实验与社会转型这一大的社会背景相结合 ,如何将戏剧实验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的文化心理与经济特征相结合 ,高行健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实验戏剧是对中国现代戏剧传统的反叛和否定.但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实验戏剧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戏剧的某些传统.如现实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等传统.  相似文献   

14.
回望昨天,中国高职经历了以示范建设提升硬实力的第一次浪潮,基本上形成了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成功地实现了从学科教育到技能教育的转型.展望明天,以提升软实力为主的高职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将使高职教育完成从技能到文化的升华,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执行力,并在制度、课程、团队、集团化等方面均衡发展,最终形成高职软实力的核心即高职文化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二次浪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媒体市场化的演进,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尤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闻传播教育骤然“升温”,新建专业点数量在短时间内急遽膨胀,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热点。本将20世纪80年代后这段发展历程界定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两次浪潮。并以第二次为重点分析对象。对两次浪潮兴起的内外动因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大办学压力做了深入浅出的透析。最后得出结论:对包括老校、名校在内的新闻传播教学单位、尤其是对新办专业点而言,直面压力,尽快梳理思路、寻找出路,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黄梦娟 《文教资料》2014,(31):160-162
在多种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以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的荒诞派戏剧影响了高行健如何通过戏剧手段的革新而表现不同的人生,以此审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等待戈多》对高行健实验戏剧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但直接促成了《车站》的产生,并在生存与等待的本质上对其加以观照;而高行健却又以乐观的戏剧态度重建了人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以此超越了这种存在的荒诞。  相似文献   

17.
在小剧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历程中,文本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文本是文学性的体现。在中国本土戏曲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的过程中,文本展现出其独有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也映照着在小剧场戏曲跨文化改编的历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学特征。文章研究聚焦小剧场戏曲跨文化改编的文本,从思想、叙事角度以及目前的改编困境三个角度出发,探寻在国外经典作品改编成小剧场戏曲时,所展现出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中国戏剧努力破除"情节中心"的艺术魔咒,把戏剧还原为多色彩、多层次、多变化、多主题、立体化的场面流体,大胆进行各种全新的场面组合实验,形成多点跳跃式、片段拼贴式、重复叠加式、自由延伸式等场面组合新形态,拓展了戏剧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戏剧"一词,唐代杜牧以其表"游戏"之意,涵义较为宽泛。随着戏曲的发展,"戏剧"逐渐成为一个曲学概念。元代曲学家甚少使用"戏剧"这个概念,但对戏曲的特点已有初步的判断,注意到唱、念、诨、故事诸因素。明清两代曲学家对"戏剧"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大为增加,其中明代曲学家对"戏剧"的认知已充分把握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元明清三代曲学家对"戏剧"特点的论述体现了中国戏曲发展的轨迹,与戏曲发展的阶段性面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