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和写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着。读是由外到内的理解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理解表达。“理解”是读写迁移的联系组带。读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读写迁移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探索读写迁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认识。一、读写迁移的基本途径根据读写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特点,读写迁移的基本途径主要  相似文献   

2.
正现行小语教材,习作内容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往往显得朦胧,这虽然给教者安排读写训练增加了难度,但也为彰显教者的教学智慧留下了空间。其实,读与写互为相关,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就能把握读写联系、理清读写线索、明晰读写目标,发现和运用篇的诸多迁移因素。这样,将篇式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读篇和写篇的能力。一、以写促读:审题与解题的融合写作时,面对文题学生往往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阅读中,面对文题学生往往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3.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迭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输入吸收,写是输出表达。但现行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运用,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运用能力,读和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语言的“成活率”低。我们追求的是阅读和作文形成一体,无光云影共徘徊,读写之间互相促转化,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因写而读,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5.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甚至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全世界都把“读”“写”“算”作为人的基本能力,而听、说、读、写之间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读写结合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写作,以读导写,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6.
谢瑞春 《考试周刊》2012,(53):57-57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以读引写,以写促读,读写融为一体,富有实效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要注意研究读写结合的策略,充分依托文本,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相似文献   

7.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众所周知,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审题看似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这是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准确、迅速地审题,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基础和开端,在审题时既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题目所述的物理过程,又要认清在整体中所包含的子过程,同时还要能准确找到各子过程之间的联系.考生经常有读不懂题、读漏题或读错题意的情况,从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因此,如何提高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厘清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明确"读写结合"的内涵,合理定位"阅读本位"观。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注重阅读积累,并使阅读指向习作表达;由读到写,形成读写互动;以写促读,深化阅读理解。确立"写作本位"的读写观,并逐步构建"写作本位"的语文体系,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一、从阅读教学入手,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以读促写阅读教学既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又肩负着指导学生作文的任务。阅读是一种本领,要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必须增强读写结合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读对写的影响及促进作用,把读写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联系起来,在教任何一篇课文时,都要努力挖掘其中的教学因素,时刻想着指,导学生在读中学写。具体地讲,就是在指一导学生理解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重视启发学生细心揣摩:这句话,这段话或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研究作者…  相似文献   

12.
读为基础以读促写──谈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许登祥摄影/蔡林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读作基础,以读促写,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写的知识,在写的实践中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一、重视写好片段,读写有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13.
读写结合教学,就是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阅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练习中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例文),与单元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习作例文)提供了作文范例,作文训练提供了实践机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读写结合教学,应根据教材的体系,抓住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循序渐进。先由德好一段到写好一段.再由读好一篇到写好一篇。由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或人物),抓住特点,全面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到选材立意,构…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与整体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阅读和写作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能技巧必然有所体会,可以作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读和写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侧重于读的读写教学中,读占主导地位,它支配着写,影响着写,在侧重于写的写读教学中,这种矛盾地位转化了,写上升到主导地位,反过来又支配着读,影响着读。因此形成了读写结合两  相似文献   

15.
<正>审题过程是解题的必备步骤,高效且富有成果的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如何提升审题功效,应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重要技能.首先仔细阅读题目,能够清楚了解到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分析出题目中信息的提示作用,初步判断出哪些信息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注意寻找相关结论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要点;然后重点阅读,同时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和直观判断,把题设条件与待求结论之间的联系通道理顺,找出打通关系的关键点及解决办法,进而初步形成合理有效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的过程.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谈写对应性,也是谈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记、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秋敏 《广西教育》2008,(25):37-38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悟到一定的习作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归纳、总结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下笔时却依然“涛声依旧”,对所学习作方法不能灵活地“为我所用”,学生习作水平提高不大。  相似文献   

18.
崔峦曾言:“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说:“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是跛脚的阅读教学。”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妙笔生花”呢?长期在一线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从关注文本"写什么"到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华丽转身,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了极佳的教学契机,找到切入点,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地练笔实践,对专项习作训练进行补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写结合,随文练笔就是承载着这样的重任进入了我们的教学,它以其短小、易操作、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习作训练的"技术层面"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读写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语文习作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以"读中悟写,以写促读"的形式,减缓习作训练的坡度,以逐步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