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纪录片创作正从“揭竿而起,一呼百应”的热烈状态步入误区,尤其是在视点取向和表达主体的选择方面日益凸显的边缘化趋势,令人警觉。谈到边缘化,首先要论及“平民化”。  相似文献   

2.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无疑是当今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电视媒介的介入实现了DV纪录片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有效地整合了民间DV纪录片资源。但是,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电视媒介的主流化、大众化特征与DV纪录片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天然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总是与普通人题材联系在一起。普通人题材既赋予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普通人群也正是依托电视纪录片才开始走上屏幕的。大量凡人小事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某些既有的电视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纪录片对电视的平民化发展的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关于公共图书馆边缘化倾向及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图书馆边缘化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①公共信息中心的地位已丧失;②其中介作用正在遭遇社会信息服务业的挑战;③被图书零售的业态变化所冲击;④职业文化优势正在消失;⑤核心价值受到挑战。在此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应重新定位,调整发展对策,变革服务模式,强化图书馆能力和角色,成为集综合文化中心、信息整合中心、个性表现中心、社会生活中心和经济教育中心为一体的复合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朱永涛 《新闻爱好者》2010,(11):177-177
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纪录片,但彼此所谈论的"纪录片"可能完全是两回事。这种分化其实由来已久,纪录片制作者从来都不是单一人群,人们也从来没有对纪录片达成什么共识,只不过现在这种分化更加明显罢了。那么,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审美品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这样的感受直接引发一个和纪录片有关的话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纪录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各大电视台都开始创作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由于观众的兴趣爱好不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创作方法以及选题角度等等都是不同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而且分析了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说起纪录片,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大制作,从北方的孙曾田、冷冶夫,到南方的王海滨、彭辉,他们关注的大都是社会的变革,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纪录者。然而在他们拓荒奋进的时候,女编导们  相似文献   

9.
陈浩  李文英 《今传媒》2023,(5):48-51
纪录片是一种视听艺术,视觉影像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V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开始去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更多的纪录片创作者们也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迎来了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代。4K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表现力,拓展了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它的应用革新了纪录片拍摄的影像品质,为纪录片的内容表达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VR技术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二维叙事空间,改变了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改变了纪录片的观看模式,让观众成为观影视角的自主控制者和参与者,提高了观众的主体意识。“纪实美学精神”是本文的“落幅”,在今天的技术浪潮之下,纪录片领域并未出现过分的“技术至上”现象,纪录片人要进一步发扬扎实、严谨、虔诚、谦卑、独立的“纪实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DV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纪录片多以电视,电视为创作环境和传播载体,随着数码、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的主体大跨度地泛化,DV纪录片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和创作欲望的情境中催生的。显而易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DV纪录片带入生活之中,DV纪录片的内容和思想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  相似文献   

11.
孙开彦 《新闻传播》2023,(6):107-109
当下电视依旧是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而众多电视节目当中,纪录片是广受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对知识普及、新闻传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很多省级电视台也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其拍摄质量也与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存在直接影响,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但是,就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纪录片创作情况来看,虽说能够借助现代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创作以及策划的层面进行创新探索。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一定要在市场化发展背景下,不断突破纪录片制作的各种瓶颈,在创作纪录片时,也要积极引入创新理念,使纪录片也能在新形势背景下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路军 《记者摇篮》2009,(2):45-45,54
中国的纪录片自从摈弃了前苏联所提出的“形象化政论”的定义之后,创作视点越来越多地开始回归本性。“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了解”成为纪录片的历史使命。纪录片的视角开始对准事件中的普通人,注重记录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于是,表达人物内心深处波澜起伏的情感历程,揭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的的现实状态,就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心中追求的神圣之地。那么,如何从纪录片的本性出发,不会迷失在诸多观点纷扰的学术探索与复杂的技巧技法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李倩 《声屏世界》2009,(3):27-28
中国影像的生产体制决定了中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个体的民间的纪录片制作。1990年,吴文光制作的纪录片《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诞生。在不到20年的时间中,独立纪录片发展迅速,影片数量呈几何级增加。同时,独立纪录片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矛盾。本文试图真实、客观地展现独立纪录片曲折的发展历程、矛盾的现实境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界有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而言,如同展示在联系日渐紧密的地球村面前的家家户户的相册。在国内外纪录片创作日趋完善,技术日臻成熟,题材日益广泛的当今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被动性依然成为不可轻视的存在。如何更好的认识被动性,在被动中赢得相对的主动权,成为一部优秀纪录片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这次中国纪录片20年回顾展的意义十分重要,就历史而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实际上是40多年,好比是人到中年。今天,当我们回顾过去的20年或过去的40年时.我们应当更多地去思考今后的路如何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对往日成就的回忆中。往日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经成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新的历史则要我们去开拓创造。因此,这次会议应当既回忆,又思考,在回忆的基础上思考,要争取为今后20年提出带有方向性的意见,这个会才不算白开。  相似文献   

16.
17.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18.
DV与纪录片的个人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技术中所蕴藏着的独立的、自由的、反体制的概念与纪录片的个人化写作有着天然的契合,本文论述了dv使纪录片个人化写作呈现出的新的态势,尤其是其对"真实"的追求,并提出了使其良性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汪洋 《新闻知识》2022,(8):67-71
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相继开设纪录片创作类课程,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语境下,不同教育者对“纪录片创作”本身存在基本认知差异,在教育思路、教学目的、授课方法上更存在观念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教育产出良莠不齐。本文试图从教学需求角度,理清“纪录片创作”的概念分歧,并进一步思考“纪录片创作”类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将课程体系区分为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个不同阶段;进一步明确了短片训练和长片学习两种不同教学目的;并且将“纪录片创作”从专业教育范畴拓展到“非虚构影像”的素质教育领域。最终廓清对“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认知,尝试解决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和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众多电视节目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即使它的内容再真实,表现技巧再高超,但如果没有创作者情感的处处渗透,也无法在众多的影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从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影响他们的思想,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