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最先提出来的一个社会学概念,他认为社区指的是由于人们共同地、长期地生活在某个地区,逐渐形成的一种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联合的社会性集体。社区教育在教育的连续性、社会的适应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依托电大发展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托电大发展社区教育是近年来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心,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目标,全国各地尤其是中东部发迭地区正在风风火火地开展,电大正逐渐深入到主要城区甚至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社区教育中;电大与社区教育的联姻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和美好的憧憬,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值得我们拿出对策予以克服与解决,使两者更好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建设社区教育,就是要开展学校、各单位与社区的双向开放与合作,探索学校服务社区、社区参与学校的新模式。秦皇岛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网络式联系,把城市里每个服务单位、各大学校都与社区教育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加快了社区教育发展的脚步,增进了城市里每个小单元之间的联系,让文化资本迅速流通,相互震荡,更好地开成合力,使整个城市的教育发展都从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获益。通过相应的课程研发,建立了社区资源的网络,对社区教育的宽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让社区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社区教育之花开遍秦皇岛大大小小的社区。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社区体育与卫生现状为出发点,以体育社会学、管理学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城市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发展进行研究。体育与卫生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社区体育卫生在提高市民体质、健全预防控制机制起着重大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和卫生合作机制能够更好地完善社区的保障体系,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提升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真正为践行富民承诺、建设平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与演绎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各自特点进行比较,深入分析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交互发展的潜在优势及现存障碍。研究认为,从职工体育和社区体育各自特点来看,二者在活动对象、活动时间、活动功能以及管理机构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交互发展、共同繁荣的内在潜力。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交互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在优势,社区体育是职工体育发展的有效补充;职工体育能够进行影响和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但是二者交互发展也存在现实障碍:理论认识成为二者交互发展的一道明显屏障;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功能上的障碍;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交互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生态文明新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系统建设、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相互借鉴原则,采取建立坚强的组织领导、广泛的宣传教育、完善的体制机制等措施,不断推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分析社区体育现状和社区卫生的发展情况 ,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与社区卫生相互依托 ,围绕健康共同发展 ,建立社区人群的健康保障体系 ,促进我国社区的文化建设 ,适应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内地与香港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长期的人为阻隔,出现了社区差异的现象.但是,"九七"过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内地与香港地区在经贸、文化上不断往来交流,两地的词汇使用也开始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具有多项功能,无论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还是大众传播,都会在个人、组织和社会不同层面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不同的发展方向互相制约,从而会导致复杂的传播效果。社区信息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本文旨在探讨社区信息传播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协同发展,不但促进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而且又能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实现两者的双赢.以社区体育文化和学校体育资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二者双赢发展的可行性及意义,探讨实现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协同、双赢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区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学前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如何开展社区学前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践都存在着许多争议。基于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化教育等理念,我们可以从生态学角度尝试一种新的模式:生态化社区学前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整体的、系统的、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把学前教育融入社区环境之中,与社区、家庭相结合,并同其他相关因素互相影响、渗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体育,但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力,只有通过学校开放,二者有效结合,才会在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独到的功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改变学校体育的封闭状态,通过学校开放,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形成全社会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和促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学生之间内相互沟通、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区,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笔者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围绕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从大学生党员和群众的角度进行了抽样和访谈调查,在梳理大学生党员和群众对社区党建现状和愿景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加强党建宣传和构建科学合理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人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而且对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发现:1)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相对单一,多为乒乓球、台球、健身器械和健身路径,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2)由于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未开展日常体育活动,难以推动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3)由于北京市社区健身俱乐部获得合法经营权的数量很少,大部分俱乐部在社区备案,俱乐部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相互重叠混为一体,难以形成造血功能,经费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和政府扶持资金维持;4)北京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具规模,加强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提出建议:1)开展社区居民体育需求调查,"十三五"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推进俱乐部广泛开展日常活动,挖掘潜力,发挥俱乐部的更大作用;3)加快推进健身俱乐部"民办非企业"试点工作,探索俱乐部独立经营管理模式;4)尽快建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平台,研制管理系统。依托"北京市社区体育协会"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联盟,实现各俱乐部间的横向交流。政府、协会和联盟、俱乐部三方各负其责,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区文化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文化与政治、经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人文环境的过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核心是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和单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管理、服务、文体等各项活动,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保证。可以说,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7.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开发和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是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基础。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海淀区探索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进一步有效地整合海淀区社区教育资源,主要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切实确立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责地位,理顺社区教育财政投入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着眼于城市社区发展的目标,从社区中介组织的内涵入手,对我国城市社区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南推行三集中政策,即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其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催生了安置社区。就业问题关乎安置社区失地农民生存之根本,亦是社区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在介绍苏南农民安置社区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失地农民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