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是艺术类院校在全国各地招考的集中时段,记者探访北京、郑州、济南等地一些考点发现,考场外挤满了考生和家长."艺考热"为何"持续高烧"?  相似文献   

2.
王豪 《新闻三昧》2004,(8):29-29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在媒体的喧嚣声中结束了。回顾一些报道却带给我们很多忧思。有些嗅觉“灵敏”的记对今年的高考进行了“深入挖掘”,抖露出了很多抓人眼球的新闻,如:“南京一位考生考前为减压到洗头房找小姐”、“一考生因为前面坐的女生穿衣太露、香水味太浓影响发挥”、“一考生因为迟到两分钟被拒绝入考场”;等等。  相似文献   

3.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1):45-47
一、媒体炒作的冷与热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考生、家长的头等大事。往往还未进入7月,考生和家长便如临大敌,而大大小小的媒体却如过节一般,早早搭起戏台,唱起了名目繁多的“高考经济”大戏,什么保健品、高考房、高考套餐、高考状员出高招、考前预测、考后分析,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怎的,今年媒体格外沉得住气,进了7月,也没见擦出多少火药味来。实在令人心里纳闷,媒体都忙着炒什么去啦?一日到网上溜达,见到一则消息,才恍然大悟。上面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呼吁各媒体“决不炒作高考”,因为“高考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教育工作,为…  相似文献   

4.
一 考前,总有一些考生千方百计找“名师”,希望“名师”能押上作文题,哪怕押上类型、范围也好。更多的考生则是针对历年试卷的作文题型进行“备考”。怎么“备”?少不了要“背”它几篇范文。辛辛苦苦,都是希望到考试时能以现成的东西——自己的、他人的——应对神秘的命题组秘密拟出的那道令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作文题。 其实,命题组并不神秘,它早已通过《考试说明》把考作文的目的、范围、要求公之于众。作文题也无甚秘密。作文,无非是写“物理人情”;考作文,不外乎检查应试者的思想水平、文化储备和行文技能。而考生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时下已是六月,气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变热。然而,在这个月份里却又一件事的热度明显超过了天气。这个“事”就是高考,随着去年高考日期的调整,六月就和高考结下了不解之缘。高考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意义的重大无须赘言,而高考之后,如何选择正确的对自己进行评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则是这个“意义”中的重中之重。这个选择中包括两个方面,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虽然这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考生的成绩自然区分,然而也离不了家长及考生自己审时度势,这一点在后的表现上尤为明显。考前夕,北京市教育科学院,IMAP教育研究院,天利信息网,搜狐教育频道等四家单位组织了一场考前咨询,名教育心理专家张贵良,就步入高校前的专业选择与广大考生家长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6.
夏季,对于所有参加毕业考试的考生家庭,无论中考还是高考,甚至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都是个难熬的季节。不仅考生的精神高度紧张,他们的父母也并不好过。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考生家庭全家出动,考前小心翼翼准备饮食、安抚情绪,考试期间严阵以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的问题,“热”的超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眼下,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经济热点话题很多.比如;“投资热”、“合资热”、“三产热”、“股票热”、“集资热”、“超前消费热”等等.对于这些热点话题必须把握火候,适当进行冷处理.这样做有助于热点问题的正常转化,正确引导人们的言行,避免过热行为,促进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对经济热点报道“冷处理”得好,更有助于各级首脑机关和企业经营者时常保持清醒头脑,重视发展中潜在的矛盾和出现的新情况,不断采取措施纠正过热现象,防止混乱,避免失误和损失,保证经济健康而又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广播系列台现象(一)景晓明中国广播改革十多年,值得作为历史性的研究课题之一,恐怕少不了广播的“系列台热现象”了。就象珠江纳归大海一样,许多人没想到,自1986年底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之后不几年,一股“经济广播电台热”在中国迅速涌动。以后又不几...  相似文献   

9.
经济宣传是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一台戏,要使群众欢迎,必须有起有伏,有跌有宕,该冷的地方要冷,该热的地方要热,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尤其是对新经济现象的宣传,把握好“冷热度”更为重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各种新经济现象也不断涌现。如市场开发热、消费热、科技热、电脑热、股票热、气功热、传销热、旅游热等等。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忆犹新。而这些新经济现象在形成“热”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从外力上的推波助澜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权衡得失,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市场开发,这是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0.
梅智亮 《大观周刊》2012,(35):247-247
中考是决定初中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考试,因此,社会各界对于中考十分重视。作为数学老师,我也带领学生经历过几次中考,深知考前的复习对于考生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的复习,如果能够在中考前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复习,对于学生提高考试成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傅宁 《声屏世界》2003,(9):36-37
荧屏上热播(每晚播三集),观众们热看(创收视率新高),评论界热争——这就是“非典”时期在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三热”。这场热烈争论也有一个奇怪现象,即不争论演员表演,不争论摄制水平,不争论艺术质量(都认为演得好,拍得好,很好看),而是争论历史,争论政  相似文献   

12.
张力 《大观周刊》2011,(36):F0002-F0002
北京大学公示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并公布实施细则,提出有“不孝敬父母”等4种行煌考生不得被推荐。本报昨日予以报道,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07年开始,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题型、题量相对稳定下来,这对考生的复习极为有利。考生如果在考前能够将2007年之后的真题梳理一遍,相信对主观题涉及的知识点会更为清晰。本文拟在梳理近五年考试涉及的知识点的基础上,以2013年初级基础的著作权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军校,威严而神秘。那绚丽的未 来让多少青年人顿生羡幕之心。然而,军校不是“世外桃园”,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军校生也不是“天外来客”,他们的思想、生活、行为、情感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参军热”的背后 五六十年代涌动华夏的“参军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现在这种现象已不多见,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参军热”也更多的源于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国内产生了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学术出版界不断地推出热门的话题、热门的学科,有所谓“美学热”、“人道主义热”、“方法论热”、“文化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民俗学热”、“语言学热”等,这些热潮如浪波涛涌、彼消此长,不断冲击着中国学术思想界,使中国文化振荡的频率空前加剧。这种“趋热现象”的产生,固然是一个好的文化征兆,它反映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学术出版界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思想活跃,接收和  相似文献   

16.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二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需在此赘言。然而,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走“后门”的现象似乎成了公开的秘密。“七月份考学生,八月份考家长”,并非空穴来风。诚然,今天的“后门”比以前的“后门”要小得多。它不会把一名大字不识的人送进高校。但是,它可以将本应上热门专业的考生录取到冷门的专业;它可以将本应上重点学校的考生录取到一般院校;它甚至可以将未达录取线的考生送进大学。所以,每年高考前夕,有关部门领导总反复强调严肃纪律的话,目的是让考生  相似文献   

17.
与往年高考报道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报道尤显热闹。媒体还未正式报道高考,网络上就相继出现了“高考新闻大预测”等话题,掀起了全民预测媒体高考报道的热潮。不过有趣的是,各大媒体的高考报道竟与网民预测的基本一致,除了考前的备战策略和考试当天各种相关报道之外,“全民吐槽作文题”以及“各地状元成就之路”等也成为各大媒体和公众热捧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仔细研究,任何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考前辅导的价值所在,也是考生应当关注的.根据公开的材料,笔者初步分析近几年《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考试的命题,发现有一些基本规律,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考生复习时应注意的要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天还没怎么热,有关高考、中考的报道就开始升温。一些媒体紧锣密鼓地策划点子、推出报道,或分析今年高考趋势,或请历届高考“状元”现身说法,或邀名师、专家点拨,可谓用心良苦。大部分的报道和活动,体现出浓浓的“关爱”之情,除了提醒考生怎样调节心理、注意身体外,更多的是着重分析考生在班级、年级、全校排名优劣的关系,怎样复习,怎样抓分,甚至有名师在电视上一项项地为考生“抠”小分,关照这个不能漏了,那个要特别注意;还有的  相似文献   

20.
姚凤林 《出版参考》2005,(5X):22-23
2004年至2005年,是文摘期刊市场的大战年,各种期刊纷纷登场,各种理念纷纷迭起,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整个期刊市场就只有两个词形容:外“热”内“冷”。办刊热的背后,是市场血拼的冷酷。冷热之间,最具注意力经济的期刊现象,莫过于《格言》这本新锐期刊的强势崛起。它不但让不少办刊人直接关注“格言人”团队和“格言现象”,还让业界开始思考期刊市场化发展的内在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