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庸》一书在儒学中地位重大,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发挥出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审视思考,发挥其作用。文章从中庸的内在含义来阐述了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打开青年学者郭昭第先生的《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从中发现当代审美理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开端,一种新的愿望,这在于他把审美放置于真正具体的审美活动本身及其逻辑展开的形态作为理论的架构,对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张扬艺术美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进行修正和整合基础上,建构自己现实美、感觉美、艺术美三大审美形态理论的现实成果。本文不揣浅陋,拟以此为线索,对郭昭第先生的《审美形态学》试作评述,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学界对青年学者郭昭第先生理论追求的理解和重视。对于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散文史、杂文史、戏剧史的著作出版了不少,而研究现代诗歌史的著作还不多见。苏智华编著的《中国现代新诗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为有志于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的同志开辟出一个思维空间,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有的文学史著作侧重于历史事实的叙述,有的侧重于作家作品的评析,而该书则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作者在深入研究原始史料的基础上,把“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这30年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全过程分为“尝试期”、“初步繁荣期”、“徘徊期”、“发展期”、“扩展期”、“倾斜期”、“过渡期”等7个历史阶段,设专章进行论析,而每一章又包含着新诗运动、重要诗人、诗坛评述3个层面。这样,以新诗发展的历史为“经”,以诗人及其作品为“纬”,从纵剖面和横断面的结合上来阐述新诗发展的历史,既比较准确地把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和文化》(以下简称《正编》)是笔者最早研读的史学著作之一。笔者和同时代的许多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研究者从中受益匪浅。 二十五年之后,中国中世史研究会编的《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5年12月,以下简称《续编》)问世。作为同仁,首先向他们表达敬意,同时对研究会研究成果出版表示祝贺。《续编》由爱宕元、气贺泽保规、东晋次等人共同执笔的“序言”,介绍了研究会的发展,研究会出版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此书所收录十七篇文章的作者各自的立场以及他们关于“中国中世”的观点。 《续编》各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国中世”的论述应该更加清楚地阐明。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叙述笔者阅读之后的感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评《美苏冷战史》杨存堂由我校历史系年轻教授白建才主编并合同系内6位青年教师集体撰写的《美苏冷战史》一书的出版,是我校学术研究的又一成果。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以为是一本值得向读者评介的著作。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研究和大书特书的世纪,极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孔子进行了第一次教育大改革。此后,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学以其忠君孝悌,凭借独占并世袭教育领地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反思与现代超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基础消逝,屡遭侵权行为、受到外来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异化.文章提出: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学习和借鉴世界各个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成果,加快和深化体育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和壮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如所周知,现代史的编写自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同时也有特别的难处。自20年代起,国际友人如史沫特莱、斯诺和斯特朗诸人,相继写出了《中国的战歌》、《西行漫记》和《中国人征服中国》这些活的历史,非但当时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就是在今天仍是中国的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今天,英美人写的《毛泽东传》、《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类的著作,又捷足先登,跟中国人见面,非但观点引人思索,就是引用的材料,不少皆为国人“前所未闻”。而我们就难以写出同样的作品,即便写成也难得问世。看来,人们还不能对现代史学者求全责备。如何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编写出一部严肃认真、能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史,为属于未来的历史作出一些贡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死疲劳》是莫言继《檀香刑》后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又一力作。他立足自身的成长经历,借助章回体的创作形式直接对话滋养其灵魂的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生死轮回传达了对传统宗教戒律的审视。童心盎然、思想叛逆的莫言还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成功从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中突围,塑造出亦真亦假的小说家“莫言”,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由李子猷同志任主编、李家祥和侯晋公同志任副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史》(以下简称《奠基史》)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由9所高等院校的12位作者集体编写的,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从思想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一本探源性地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专著,为读者了解和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和有益的著作。从总体上看,该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奠基史》没有被写成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史,它同时还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一般经济学家有关思想进行了考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时代性出发,对人教版高一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进行整体考察,认为新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整篇教材突出了学科理论的前卫性、学科内容的整体性、课型与练习的开放性及实践性,是近年来不可多见的一种好教材.当然,作为试验修订本教材,局限之处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杂,由于版本的差异造成了其叙事意义的时代性芜杂。《水浒传》不同的版本,不仅文本叙事、文本构成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主题意旨、人物形象也有差别。再加上不同历史时代的读者各自的问题视域不同、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也不相同,它们与文本中的视野产生视域融合,从而生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而又五彩缤纷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4.
玄学和佛学在魏晋隋唐时期大行其道,不仅儒家学者深陷这种疏离现实并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中,所有知识分子皆醉心于此。儒家中的一些精英分子意识到这种追求与儒家为学成圣的德行追求背道而驰,怎样重新找回儒家精神以及如何使它新引领当下思潮,就成为宋代儒者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并且必须成功解决的难题。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活动还是外在的实践活动,都要主体作为承载进行个体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此时仍与知识保持一致并指导知识的前行。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与传统的《挪威的森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城市青年精神的困惑与痛苦,反映“时代的心声”,同时,透过小说时髦的外在形式,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文学审美传统留下的幽香。  相似文献   

16.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哲学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它是中国古代人生存方式的意识观念形态,在"性与天道"的天人之学意识形态中,有其独特的义理内容和文化形式,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倡导揭示中国哲学内隐的传统精神和义理,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要采用义理的方法对中国哲学进行诠释,开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逻辑学的资源,揭示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特点,修正中国哲学逻辑思想的方向,本文从主体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入手,推动中国哲学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宗旨是培育大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涵养学生美术鉴赏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以对中国画鉴赏为教学路径,构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和诠释策略,彰显现代高校美院鉴赏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特征,对培养美院学生的审美理想,弘扬中国画文化本性,推动中国传统美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笔者在回顾、梳理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启蒙教育发展的情形后 ,认为这种深深打上儒学烙印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容抹煞的成功性 :第一 ,它以识字教育为先导 ,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二 ,它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开阔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视野 ;第三 ,它注重诗教与形象化教育 ,培养了儿童以文学美为主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 ,传统启蒙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病 ,即蒙学读物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说教 ,不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发展 ;其次是它只重视经学 ,轻视经世济用之学 ;只重视写文章 ,忽视科技教育 ,成为旧中国国力衰弱和人才创造力萎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