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阻碍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因进行反思,指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在借鉴西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明显滞后,同时对目前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在“体育”这一领域的得与失进行一些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当今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中的地位及产生的影响。并引证史实,分析该文对民族传统学校体育所作的科学的扬弃,从而光大了民族优秀传统,发展了中国特色,在新的水平上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主旨。由此认为恽文开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研究和改革的先河,并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研究和改革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结合相关时代背景,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的演化。结果发现:中国近代以来的一百年余年时间里,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的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不断循环替代,运动轨迹钟摆化。鸦片战争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基本是国家本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新中国建立,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转向个人本位;新中国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基本是国家本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011年),中国学校体育价值立场转向个人本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麦克乐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麦克乐在华的体育工作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专科学校的组建,改善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师资,丰富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教材.麦克乐对促进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体育的开拓者.本文在概述蔡元培一生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他与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介: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使他涉足了学校体育并为之作出了贡献;在体育实践和理论建树方面体现了超前性;在对待传统体育问题上所采取的一分为二态度:他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制度的确立所作的贡献;但他对体育教育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徐忠 《体育学刊》2001,8(6):9-11
近代体育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近代化道路。通过分析一些主要国家的体育近代化过程,提出了各国体育的近代化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一殖民、继生3种类型,并对各种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体育近代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兴起的背景与历史条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对我国与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兴起的时间,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动因作了全面的比较,得出中外近代学校体育虽然内容上相近,但其功能目标有本质的差异,西方各国学校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学校体育成为救国图存,强体保国的间接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现代学校的功能目标已逐渐趋同。  相似文献   

9.
<正>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是本世纪二十年代从美国传入我国的一种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有助于深入探索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继承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提供参考材料,本文试图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推广、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1991年4月间,我们到闽、赣两省收集有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近代体育的史料过程中,在福建省龙岩地区征集和挖掘到一些近代当地学校体育活动的资料和照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近代大学校长的体育论述文献并进行解读。研究认为,近代大学校长体育论述内容反映了他们站在救国图存立场和教育改革前沿对体育的认识,客观上促进了体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近代大学校长体育论述是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研究这些文献并结合作者的治校实践,能够给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清代末期我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末期是我国近代体育学校创办初期,是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文章阐述了我国近代体育学校产生、发展的社会原因,分析了体育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状况及对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中国体操学校,是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最为著名的体育专门学校之一。最近,笔者在查阅清末时期的一些报刊时,发现了一些反映这所学校草创时期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提供了一些鲜为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清华大学近代史料、清华大学近代校长第一手著作文章以及相关论文资料的搜集整理。结论:近代清华体育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校体育乃至全国体育事业,清华校长对清华体育作用卓著。近代清华大学校长体育思想和实践受时代因素、学校因素、个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总结其演进路径与规律,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在全球眼界、教育境界、现实世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绪言中国、日本同属亚洲国家,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进入了近代社会,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把目光转向了当时科学技术先进的欧美,进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近代资本主义革新。日本的文化由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在日本的教育中也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内容,日本的近代学校体育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和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则晚于日本,“体育”一词也来自日本。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日两国的近代学校体育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日本由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出现过一些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过影响的思想潮流。其中以“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程度最深,时间最长。在“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对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加以排斥,从而使学校的体育课缺少活力,学生缺乏对身体锻炼的参与热情,体育课失去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起逐步影响我国近代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为我国的学校体育带来了“自然体育”思想。受“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摆脱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体操为主,而是广泛采用田径、球类等近代体育项目,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使学校体育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除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以外,“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办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近代体育,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学校体育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维新运动”促成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从而在制度上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削弱了“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推动了“自然体育”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近代史上几种社会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做一个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蒋纯焦 《体育学刊》2007,14(1):85-88
颜元以“习行”的哲学观为基础,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了体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和对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社会价值。颜元在中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独到的建树,构建了以礼、乐、射、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世致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厚影响力的人文思想,具有理性、功利、实用的基本特点,潜在引导并规范着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经世致用"思想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有益影响表现在:普及了近代学校体育的运动竞赛活动;促进了近代学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形成;活跃了体育思想与理论的研究;深刻影响着近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发展是近代体育兴起的基础.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首先出现了体育,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教会学校的体育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发展的简要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认为欧洲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发展受到思想、社会、科技、教育、体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起到思想先行的作用。研究影响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深入了解中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脉络,理解当前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因素,促进学校体育自身及其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