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对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向'所有日本武装部队要求的,并不是向日本国家要求的','保留天皇制的国体是日本向盟国投降的条件'"为由的"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盟国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实质是一种诱降政策,与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投降条件有本质的不同。战后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无条件投降决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其一再错过主动投降求和的主要原因,是一直对回避战败地位、逃避战后处罚和延续固有统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骄横狂妄的日本统治层也不得不朝着投降议和方向在运作。原子弹的袭击为日本提供了“天佑良机”:它不只是给军部强硬派的继战意志带来毁灭性打击,扫清了最后障碍,而且转移了民众追究战败政治责任的视线,回避了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并进而实现了对天皇形象的重新塑造。日本决策者普遍认为,其投降是以美国默认天皇制继续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再联系战后象征天皇制的如愿采用,很难说日本的投降是无条件的。  相似文献   

3.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5.
日本无条件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铁案,它是由交战双方所有国家的首脑或政府代表签署或一致认可的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权威件定性定案,并生效付诸实行的。并且,它是日本在战后与原受其侵略的国家重建邦交,重新进入国际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日本的投降方式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二战史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存在着极大的意见分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围绕着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内涵、无条件投降原则的作用、日本投降是否附加有条件以及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7.
陆伟 《历史教学》2006,3(8):14-21
日本无条件投降决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其一再错过主动投降求和的主要原因,是一直对回避战败地位、逃避战后处罚和延续固有统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败退,骄横狂妄的日本统治层也不得不朝着投降议和方向在运作.原子弹的袭击为日本提供了“天佑良机”它不只是给军部强硬派的继战意志带来毁灭性打击,扫清了最后障碍,而且转移了民众追究战败政治责任的视线,回避了国内革命运动兴起,并进而实现了对天皇形象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8.
日本“有条件投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投降不是以盟国接受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为前提的,是无条件投降,而非“有条件投降”。在保留日本天皇制的问题上,盟国的出发点与日本的出发点是不一致,双方也未达成任何协议、契约,战后一系列事实也表明盟国并未按日本的意愿兑现。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习》2010年第10期刊登了陈新祥老师的文章《日本投降是甭真的无条件?》。陈老师针对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年日本应是“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0.
也许读者还记得邱维骥老师发表在本刊2002年第7期的文章《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那是邱老师公开质疑有关日本投降流行观点的开始,之后他又将积多年一心血研究所得陆续整理成文公诸世人。正当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刊2005年第7期又发表了邱老师《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这篇文章再次以强有力的证据颠覆了“日本有条件投降说”,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民网、新浪网、世纪中国网、《春城晚报》、《新民晚报》、《时代信报》、《深圳商报》、918爱国网、网易、学术交流网等媒体对此纷纷予以报道,网民朋友则到处转贴广而告之。值得一提的是,邱老师的观点还深深吸引了一位青年学子、正在新加坡留学的李恒先生。李恒先生为了给邱老师的观点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千方百计搜集了大量中文资料和外文资料提供给邱老师,同时他还与邱老师多次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了刊登在下面的这篇文章。令人敬佩的是,邱老师已年过七旬,而且多年抱病在身,经常卧床难起,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抗战史的研究,为此本刊编辑多次劝他以身体为重,可他还是忍不住。他的执著,或许与自己的苦难经历有关。他3岁时就看到了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他的家被炸毁了,后随父去滇西,亲眼见到了抗日远征军,也目睹了日军由缅甸打入滇西的情景,之后又与父亲被迫回到昆明,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了对日寇的仇恨,所以上小学时他就和同学们抬着小凳子上街宣传抗日。如今抗战胜利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对于1958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并先后在澜沧中学、思茅二中长期教历史的邱维骥老师来说,却难以心安理得地疗病养身,他发现至今关于日本投降的许多说法竟是与历史事实格格不入的,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感和历史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他无法太多估计身体,于是尽管退休多年且体弱多病,但纠正谬误的工作却始终没有中辍。这就是邱维骥,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历史教师,他肩上担负的却是还历史真相的神圣使命,他所坚定地守望的其实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用心和行动守望的,正如身在海外的青年掌子李恒那样。  相似文献   

11.
如果某拳击手在败场认输之后,又自吹:"嘿!我比那个打到第十回合就精疲力竭无条件认输的拳击手优越哩!因为我在第九回合就认输,我本来还有力气打第十回合。我应被看作是有条件认输。"如此荒谬的自吹,人们自然会报以嘲笑。其实,这样的自吹者,在拳击场上罕见,在政治斗争场合却不乏其人。日本的清濑一郎和江藤淳,就因此而臭名昭  相似文献   

12.
13.
沙凤超 《山东教育》2005,(21):73-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载入史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各国人民都在反思这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人类大厮杀——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国际共识,但是唯独对“二战”负有重要责任的日本国.不时发出有违国际共识的不和谐音,特别是日本“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等事件的发生,表明日本“右翼”势力依然猖獗。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2012,(19):26-2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马关条约》随即废除,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翻开尘封的档案,通过历史材料的蛛丝马迹,在1945年9月2日日本受降仪式上抽丝剥茧,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投降书后的博弈和秘密。重温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3,(9):26-29
1945年8月15日中午,侵略国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波茨坦公告以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相似文献   

16.
1945年春,日本当局已经清楚地知道败局已定。7月26日,日本人得知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后喜出望外,因为那些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要宽大的多。波茨坦公告最后一条是要求日本政府宣布军队无条件投降,而不是要求政府投降。公告还答应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保持完整,  相似文献   

17.
陈新祥 《历史学习》2010,(10):36-37
看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李恒老师《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感觉非常有意思。我非常赞同李恒老师提出的一个观点: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日本如何投降、其投降的性质究竟如何如此重要和敏感的历史问题上,不能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蒋介石见日本投降在即,立即向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会谈,解决抗日战争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争执”。8月16日,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复电,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出版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绝大多数习惯称之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现在看来,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今后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多习惯称为“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提“日本投降”或“日本败降”等更符合史实。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对波茨坦公告并不是一开始就心诚意愿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