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消息中,对新闻事实的来源,要进行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试比较两则社会新闻。 例1 题:偷油不成自焚身 3月6日晚,地区运输公司一辆汽车在东光县王店村过夜,被村民王某发现,遂起偷油之念。7日凌晨,王手提大油桶,摸黑悄悄来到汽车旁,打开油箱盖,灌了150公升汽油,还洒了一地,溅了一身。当他想盖上油箱时,却找不见了箱盖,于是划着了一根火柴,这时,火燃着了汽油,顿时火苗四起。王躲闪不及,被活  相似文献   

2.
3.
新闻来源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或提供者。在新闻作品中起显示根据的作用,既可使事实显得确凿,又可使表达显得客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新莱茵报》和列宁主持《火星报》期间,都把交代来源作为维护报纸真实性、提高新闻可信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指出撰稿人如果提不出新闻来源,又没有其它方法证实其真实,就拒绝发表文稿。在报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为了使自己的新闻压倒竞争对手,赢得众多读者或  相似文献   

4.
要有交代新闻来源的意识张敬安《新闻战线》展开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探讨一下交代新闻来源的作用和重要性。过去我们不怎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说的是真的,你就要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在社会发展了,这个理由就更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5.
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的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疑这对于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改进新闻的写作,是有益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新闻事业和包括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内的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多次提出要“出精品,出人才”,要培养“新闻名家”,要做到“业务精”,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相似文献   

6.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7.
近期读报,感到记者写新闻时重视背景处理了。仅以新华社的两条电讯为例: 5月19日,新华社在报道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推选卢嘉锡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文内一句:“他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来继郭沫若、方毅以后的第三任院长。” 5月31日,赵紫阳总理出访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新华社在消息报道中说:“这是赵紫阳于1980年9月担任总理职务以来第二次出国访问,他在今年年初曾访问缅  相似文献   

8.
谈新闻来源     
本文标题所说的“来源”,是指新闻来源。那么,何谓新闻来源?据《新闻学词典》的解释:它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指供应新闻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这方面的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①记者采访;②通讯社发稿;③读者来信;④通讯员及群众投稿;⑤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二是指新闻的出处,即新闻事实提供者。换句话说,披露新闻事实是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9.
新闻来源的功能有两个: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完善新闻写作的科学性,增强新闻价值.新闻写作规律要求在新闻中注意交代或暗示新闻来源,使读者既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又能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工作中,常遇到有些稿件新闻来源交代不清或根本没有或交代不当的情况.这些有意无意的疏忽,给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阴影.以《北京百货大楼发生一起盗窃案》为例:本报讯 据北京晚报报道,1月11日晨7时50分,北京百货大楼职工发现;二楼照相器材部、文具部、针织部分别被盗,丢失照相机9架,计算器3台,胶卷20多个,现金 492.5元,总计损失近万元.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和东城分局及时赶赴现场,进行侦察.中午近12时,犯罪分子在家中被抓获.经初步审查,犯罪分子叫刘旺,现为待业青年,家住东城区,他1997年曾因偷窃被公安部门给予强制劳动两年的处分.公安部门正在对刘进行拘留审查.  相似文献   

10.
“为 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有关新闻事实的线索、情况、资料的采访对象保密。通常情况下 ,为了证实所报事实的真实性 ,记者在报道中是要交代新闻来源或新闻根据的。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使用业务技巧有意识地隐去新闻事实的来源或根据(隐名消息来源) ,不公开线索提供者、被采访对象的可能被识别的有关信息 ,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家庭住址、职务职称、有关证件号码等等。这是因为 ,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者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能会谈及一些内幕情况或涉及自己和某些人的名字 ,有些内容一旦披露 ,将会…  相似文献   

11.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说的新闻来源,是指新闻的事实依据。新闻侵权,是指新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侵害公民或者法人的名誉权。 新闻是关于事实的报道。记者(或作者)采写新闻,新闻机构发布新闻,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闻的事实依据,即获取新闻来源。没有来源的新闻谓之“无根无据”,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捏造事实”。“捏造事实丑化他人人格”,是故意的新闻侵权。故意的新闻侵权比较少见,这里不作讨论。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新闻来源却有可能偏离新闻事实的真相。记者和新闻机构对不实的新闻来源疏忽大意和盲目轻信,导致新闻失实,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没有履行核实的义务”,是过失的新闻侵权。过失的新闻侵权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探讨新闻来源与新闻侵权的关系,提高对新闻来源的甄别能力和运用水平,对于防止新闻涉讼避免新闻侵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网络新闻不仅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成为传统媒体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新闻来源,还有随之而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来源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体如何能够把网络新闻来源为我所用,做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朱艺波 《传媒》2003,(5):40-40
新闻来源把关的难度 一、急功近利,仓促审稿。在信息年代中,新闻界竞争激烈,各媒体争先恐后地抢新闻,追求时效和信息效应。有的记者编辑选择标准出现了偏差,只注重新闻材料的新奇性、轰动性和独家性,全然不理会其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对于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既不质疑,也不向当事人、亲历者核实,就给予刊登,匆匆见报,假新闻于是出笼,酿成严重失实。 二、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某些记者编辑对新闻来源的把关不是本着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而是凭主观意识臆断,对一些新闻来源盲目听信。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不仔细,只听一两个人谈就满足,不是“沉”下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消息,一般报纸刊载最多的也是消息。然而,据笔者观察,许多消息不重视交代新闻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原始来源和依据。只有交代了消息来源,新闻才有了依据和凭证,才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让读者信服,而不致被认为  相似文献   

16.
新闻来源·可信度·吸引力彭朝丞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  相似文献   

17.
张宏军 《当代传播》2005,(5):101-103
自1995年四川日报创办了华西都市报并获得初步成功以后,仅仅10年时间,全国都市类报纸已经发展到了285家,形成了可观的都市报群体。都市类报纸的办报思路、办报实践、内容风格、经营模式,对整个报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都市类报纸群体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但是,在都市报的快速发展中也产生出不少问题,诸如品位问题、格调问题、导向问题、结构与竞争问题、队伍的素质问题、新闻真实问题、舆论把握问题等,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都市类报纸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从影响新闻真实的重要环节——新闻来源入手,分析都市  相似文献   

18.
为“新闻来源”保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鸿文 《新闻界》2001,(4):26-28
为“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材料的采访对象保密。在许多情况下,记者的报道要透露新闻来源,交待新闻根据。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某种原因,记者的报道又不能透露新闻来源和交待新闻根据。所谓不透露不交待,一般是指不透露不交待采访对象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职务等。据说当年《华盛顿邮报》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为弄清一团乱麻似的水门事件,对向他们秘密提供消息的人士,承诺不向外透露,并在他们写的报道中采取了匿名的办法。这种措施对防止采访对象遭打击报复起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晓云 《新闻世界》2011,(12):94-95
本文旨在探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优势与弊端,以及如何舍弊取利,既保证公众享有使用微博的权利和表达自由,又避免微博滋生虚假信息和谣言,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谈论新闻失实,往往批评记者、通讯员。其实,有些被采访者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从采访实践中体会到,由于被采访者的失误,有时也会播下新闻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