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9,34(1):75-75
据东方网2008年6月8日援引《科技日报》消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约翰一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病毒学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相关研究报告。报告说,科学家在分析HIV阳性病人的体液样本时,发现一种定位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细胞(FDCS)会出于自身的功能而吞噬艾滋病毒,被吞噬的病毒并不表现出任何行为,比如复制、突变,然而这些行为正是治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靶点,因此,FDCS细胞中的艾滋病毒可以逃脱药物的杀伤,而FDCS细胞本身则成了艾滋病毒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
3.
《当代职校生》2007,(7):67-68
据人民网,欧洲天文学家2007年4月24日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这颗行星表面的温度与地球类似,也许存在液态水和生命。到目前为止,在已经发现的约220颗太阳系以外行星中,这是质量最小的一颗。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意味着人类在探寻“宇宙生命”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科学启蒙》2009,(5):1-1
钻探工人日前在美国夏威夷大岛钻孔时,发现了一个岩浆房,这是首次发现地下岩浆房,研究一人员称这不啻于挖到了“科学金矿”。这种熔化的岩石是行星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并包含了一种极不寻常的熔岩类型——英安岩。英安岩在夏威夷地质状况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2,(9):75-76
据2012年3月30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28日报道,以及《科技日报》援引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现的足骨化石证实,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于2007年6月18日报告说,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南方发掘出的距今大约200万年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来自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祖先。由于其体格比现代大熊猫约小一半,堪称大熊猫的"小祖先"。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相似文献   

7.
8.
《生物学教学》2008,(4):78-78
据新华网2007年10月17日援引路透社2007年10月15日报导称,美国纽约市布法罗大学神经科学家珍尼弗·坦普尔及其同事在《行为神经科学》发表的论文中说,那些不停地想吃东西的人至少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基因起的作用。科学家发现有50%的人有一种可能使他们从进食中得到额外快乐的变异基因,这种基因影响到与行为动作有关的信息传递化学物质多巴胺。  相似文献   

9.
10.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国内众多媒体对此进行密集跟踪报道。报道中多采用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可燃冰。这一词语将冰火不容的两个矛盾体组合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热搜词。虽然它是一个语义自身矛盾的词语,但究其本质却是有科学依据的。对可燃冰一词的历史渊源与传播进行考证;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的局限性,并对之进行完善,同时建议使用flammable ice或combustible ice作为其英文术语。  相似文献   

11.
"可燃冰"这个大自然为人类子孙后代备下的丰厚礼品,最近在祖国的南海被发现.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传来消息说,经初步判定,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能源公司总裁马悦接到报告:陆地上的能源至多再用十年就要枯竭了,到时候,千家万户就得断炊。看完报告,马悦陷入了苦苦的思索:用什么来代替煤和天然气呢?万一到时候能源枯竭了,那该怎么办? 马悦一向都是很乐观的,但这个问题却搞得他彻夜未眠。他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能源呢?他忽然记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则科技动态:海底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燃冰”。他一拍脑门儿:“对,开发可燃冰!” 这个想法一旦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就立刻行动了起来。他指示下属:马上打造一条“海底采冰船”,把“可燃冰”采上来进行研究。 “…  相似文献   

13.
2007年6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总工程师在国土资源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历时9年海上勘查,累计投入5亿元人民币,我国于2007年5月1日凌晨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实物样品,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教学》2009,(10):72-73
据2009年5月5日《新民晚报》及东方网同日消息,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选取800多名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他们处理愤怒的方式,并对受试者的DNA进行测试,以确定决定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基因DARPP-32的类型。DARPP-32基因有3种变体,即“TT”、“TC”和“CC”。结果显示,拥有“TT”和“TC”型基因变体的受试者更易发怒,他们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杏仁核中灰质较少。研究人员认为拥有“T”基因越多越焦躁易怒。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从一种实验室研究用的芥属植物中分离出了控制幼苗生长的基因,这种基因能加速植物生长,使植物跳过易受害虫侵袭的幼年期。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控制了幼苗中的基因“斜视(Squint)”,结果发现幼苗迅速成长为成年植物。研究员的判断依据是,植物的不同生命阶段由不同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奖励》2008,(2):78-78
(本刊讯)看过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的人可能都曾幻想拥有一条可以飞行的飞毯。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利用物理学和数学原理,飞毯有可能“飞”出神话,“飞”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在遥远的宇宙中,有着一颗特殊的星球,在其上会看到天空中高悬一颗或两颗太阳,每颗太阳有时大、有时小。但其实这颗星球拥有着3颗太阳,当3颗太阳一起出现时,便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这是小说《三体》中描绘的外星世界,三恒星系统中严酷的生存环境,让三体人不得不远离家园,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8.
美科学家发现“瘦素”工作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学教学》2003,28(1):52-52
  相似文献   

1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调查船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发现可以证实可燃冰存在的可靠标志--冷泉,这一发现充分证实,在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最终直接找到可燃冰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冰是不能燃烧的。但我国有关部门却在南海发现一种“可燃冰”,其蕴藏的能量相当于我国石油资源量的一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所谓“可燃冰”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它是指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气体(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与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呈冰态的固体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