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1998年第12期中彭金荣老师写的《这样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好》一文,有些问题与彭老师商榷。 文章说,在做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观察实验时,发生了烧杯被(蜡烛火)烧炸,而蜡烛依然未灭的现象。可是我在演示实验和5个班的分组实验中,都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原因何在?我想:这可能是操作过程中,蜡烛火紧靠烧杯,使烧杯壁受热不匀而炸裂。因此,在烧杯里放置蜡烛时,必须与烧杯保持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
高级中学化学"钠跟水起反应"实验(见教材图4-1).从图上可以看出:把用拇指堵住装满水的试管放进烧杯里,如果烧杯太小,操作很不方便,如果烧杯太大或用玻璃水槽,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低,影响实验效果,或者需要更多的酚酞试液.更重要的是:如果试管口稍大,拇指很难堵住管口,空气会进入管内,且用拇指堵住管口,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性质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在做课前准备时,我采用课文中的实验方法,效果不理想。有一次,烧杯被烧炸了,蜡烛依然未灭。我仔细分析教材,认为这个观察实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观察到当二氧化碳沿烧杯壁进入烧杯中时,烧杯中的蜡烛会熄灭,而且低的先灭,高的后灭,而不是考察二氧化碳量的多少。于是我对实验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新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节实验1- 3、实验 1- 4存在一些弊端。实验 1-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说明反应放热 ,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 1- 4,因做此实验正值夏末 ,气温高 ,而反应物不单从玻片方向吸热 ,使玻片与烧杯之间的水难以结冰 ,实验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试验并改进如下。1 放热反应例 1:利用气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设计如图 1、图 2所示装置。向小试管内加入反应物 ,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而使“U”型管内产生液面差或气球鼓起。图 1图 2例 2 :利用反应放热使蜡熔化 ,玻片与烧杯底部粘附力减小而脱离 ,…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做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质实验时,都是分步进行的。而本实验装置将二氧化碳的产生、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助燃;能与点燃的镁带反应;能与过氧化钠反应;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等实验集于一体,本实验装置使学生直接获得系统的二氧化碳知识。1组装材料500mL广口瓶一个,梨形分液漏斗一个,500mL烧杯二个,牛角管一支,试管一支(直径18mm、长180mm),旋塞开关三只,弯头导管三只,木制托盘一个,坩锅钳一个。1、分液漏斗2广口瓶3,4.烧杯5.试管2实验药品石灰石或碳酸钙粉末(或碳酸氢钠)、过氧化钠、镁带、两段蜡烛、稀盐酸…  相似文献   

6.
检验钠与水反应后,水溶液的性质时,一般是往溶液中滴酚酞试液,溶液立即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钠。那么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到底何时加入酚酞好,加入酚酞后溶液是否一定会变红?按照高级中学课本第一册94页对实验作的规定“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去做,这样有利于学生直观而清楚地了解酚酞溶液不能使水变颜色,当“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钠与水起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立即发生变  相似文献   

7.
1提出问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有【实验3-2】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方程式:2C_2H_5OH+2Na→2C_2H_5ONa+H_2↑)的实验,操作是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燃烧火焰,证明燃烧产物只有水气而无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本质。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8.
烧杯实验、试管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非常普遍,而电化学实验中常不需要加热和振荡,用滤纸代替烧杯、试管做实验,可达相同效果,且可减少试剂用量,避免浪费和污染。  相似文献   

9.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解质溶液》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二课本中实验1—3原电池的装置做了较大改进,制作了“原电池化学原理”实验教具。改进后的原电池实验装置如右图。与课本原实验装置比较,新增加一个“对比装置”。同时把“插入式”改为“固定式”只在外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K。实验过程:一、1.A烧杯中装80ml2N稀硫酸。B烧杯中装80ml蒸馏水。将分别装有铜片和锌片的木板平放在烧杯上,使铜片和锌片大部分浸入溶液中。(此时开关K_A、K_B均未闭合)〔观察〕A烧杯中:锌片上不断逸出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生成。电流计G1指针不发生偏转。B烧杯中:锌片和铜片上均没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10.
高级中学化学“钠跟水起反应”实验图 1(见教材图 4 1 )。从图上可以看出 :把用拇指堵住装满水的试管放进烧杯里 ,如果烧杯太小 ,操作很不方便 ,如果烧杯太大或用玻璃水槽 ,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低 ,影响实验效果 ,或者需要更多的酚酞试液。更重要的是 :如果试管口稍大 ,拇指很难堵住管口 ,空气会进入管内 ,且用拇指堵住管口 ,也不科学。图 2  见于以上情况 ,只要稍加思考便会知道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中的“大气压”实验会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当试管装满水后 ,用稍厚纸片盖上 ,倒立 (如图 1 ,纸片会掉、水会洒吗 ?为什么 ?) ,…  相似文献   

11.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为验证Na2CO3、Na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且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设计了实验2-7(见教材第35页)。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必须是Na2CO3、NaHCO3同时落入稀盐酸中,否则容易产生相反的结论。另外,本人在做演示实验时无意中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蔗糖与浓硫酸脱水实验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的一个演示实验。按照教材上所给的方法在小烧杯中敞口做蔗糖与浓硫酸的脱水实验时,往往只在小烧杯中得到黑色粘稠的物质,看不到其体积明显膨胀,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还会污染室内环境,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究其原因是浓硫酸与蔗糖混合时主要起脱水作用,放出的热量较少,无法促使水汽蒸发以及浓硫酸与脱水游离出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反应混合物体积膨胀。笔者在实  相似文献   

13.
按初中化学课本的方法,做[实验4—2]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和[实验4—3]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实验,成功率低。有时演示[实验4—2]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不冻结,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演示[实验4—3]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不熔化,拿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来。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座位上看不清楚。为克服这些弊病,我对这两个实验作如下改进,实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做FeCl3溶液与Na2S溶液的性质反应时,得到的实验现象很不一致,差异很大.笔者就此进行了多次反复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影响该反应实验现象差异的主要因素:试剂的滴加顺序、试剂的浓度与用量、反应介质的酸碱性,并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一化学第一册(必修)(2003年6月第1版)P19实验1—4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该实验时,本地还处在较热的时节,水沾在烧杯底的玻璃片上难以冻结,在班上演示可见性较差;同时,药品用量过大,混合过程中及在烧杯中搅拌时氨味很浓,污染大,对师生造成危害。改进办法:用装过加碘盐的塑料袋(或用其它结实些的塑料袋,以防搓破)代替烧杯,称取2.5g 氯化铵晶体倒入塑料袋中,从中间系扎。再称5g 粉末状氢氧化钡晶  相似文献   

16.
CCl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作萃取剂。利用其物理性质,也可在其它实验中加以应用。实验一:钠与苯酚的反应苯酚在通常温度下是固体,与钠很难顺利发生反应。有的老师采用加热溶解苯酚,再加入金属钠的方法进行实验,其弊端是苯酚易被氧化,在加热时苯酚颜色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在一小烧杯中加入2~3mL无水CCl4,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镊子夹住钠伸入CCl4中,可以看到钠不与CCl4发生反应。取出钠,再向小烧杯中加入少量苯酚,振荡,苯酚很快溶解。再用镊子夹住钠伸…  相似文献   

17.
通常用豆类或大麦和小麦种子作植物向光性实验材料,有操作不便、反应较慢和效果不明显等缺点而洋葱是做这类实验的好材料。将分成三组的洋葱分别放在盛水的一定大小的烧杯口上。取一组放在窗台上(室外光线  相似文献   

18.
1.对《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中,“空气的存在” 这一实验的失误与纠正。我1995年参加省教委“普实县”验收检查时,发现有的教师教学中失误,导致学生形成知识性错误。他们是这样进行实验的:将空烧杯倒立按入水槽水中,慢慢倾斜烧杯,看到空气从水中冒出。从实验方法、现象、到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边做边答。但仅以此实验来说明“空气的存在”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空烧杯倒立在水中,杯内有空气存在,空杯拿出水中放在桌上,  相似文献   

19.
实验器材:平面反射镜一面,无色透明烧杯一个。实验方法:将烧杯里装点水,在有太阳光照射的窗台附近进行实验,如图(a)和图(b)所示。适当调节烧杯与平面反射镜间的夹角和距离,在房内的墙上或天花板上可观察到一长条彩色光带。若按图(a)进行实验,彩色光带是紫色在上方,红色在下方,而按图(b)进行实验时,则是红色在上方,紫色在下方,在紫色与红色之间是其它色光。我们在两间房内做实验观察到的彩色光带最长可达4米左右。若适当转动平面  相似文献   

20.
一、不同还原剂与同种氧化剂作用时,强还原剂先反应 颧磐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反应为 ZFeC13+cu=ZFeC12+CuC12.向盛有FeCI,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人铁粉和 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论不可能出现的是(). A.烧杯中有铜无铁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D.烧杯中铁、铜都无 解析:由于还原性Fe>Cu,所以Fe先反应:Fe+ZFecl3=3Fecl:,接 着Cu发生反应,按FeC12的量由少到多的顺序可分别出现C、A、D三种 情况,但不会出现B的情况.本题答案为B. 嘟叠将4 gNaBr和Nal的混合物全部溶于水,然后通人一定量的 C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