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孝的李密     
《陈情表》一文确实让人体会到一种至亲至爱的孝情,但反复琢磨却觉得其中包含着李密对这种感情的利用。在文章开头,李密介绍自己的身世经历,的确值得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同情。但紧接着笔锋的一转,写到自己如何照顾祖母,如何不愿舍弃对祖母的照顾,就露出了他的本意——在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面前大大地夸耀自己一番!接下来在文章中历数新朝廷对自己急急任命的一个个官职却被自己一次次谢绝,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孝道,因为祖母“供养无主”。透过这些表面意思,我似乎看到了李密在夸耀自己“孝廉”、“秀才”,夸耀的目的让皇帝知道:我就是…  相似文献   

2.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以守为攻、以抑为扬的《陈情表》将“孝”为核心的人性发挥到极致。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即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其一,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文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决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亦处九十多的高龄。其二,…  相似文献   

3.
魏攻灭蜀汉两年后,魏帝被逼把皇位让给晋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新朝刚建立,为了笼络人心,晋武帝下诏征召天下名人入朝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字令伯,曾在蜀汉任官。他心里不愿应召,但抗召是有罪的,于是他呈上一篇《陈情表》,强调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要求暂不应召,留在祖母身边  相似文献   

4.
李密的《陈情表》,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  相似文献   

5.
李密的《陈情表》,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晋武帝读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不仅同意了李密暂缓出仕的请求,而且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  相似文献   

6.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极大的说服力令人赞叹。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曾仕蜀汉任尚书郎,并多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后来蜀汉被司马昭所灭,李密遂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为笼络人心,承袭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此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屡次请他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步步加高,直至太子洗马,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以奉养祖母为由,“累召不应”,“辞不就职”。对此,晋武帝十分恼火,认为李密说供养祖母是假,不愿出仕新朝是真。于是,朝…  相似文献   

7.
茕茕孑立     
“茕茕孑立”这则成语源出自晋·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西晋名士李密,生下来6个月,父亲就去世了。4岁那年,母亲改嫁,从此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后来在蜀国当了尚书郎(即: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官员),因文章写得好,颇有些名气。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司马炎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为笼络蜀国旧臣,征召他们到朝廷做官,李密便是其中一个。但因祖母年老,需李密克尽孝道,因此李密只得上表陈情。《陈情表》一文由此而来,其辞语恳切,笔调婉曲动人。文中,李密先陈述了…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一文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李密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向晋武帝申诉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语气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古文观止》评语日“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示希望奉养祖母到终,充分表达了奉养祖母的孝心。  相似文献   

9.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研讨问题。〔鉴赏性讨论〕提问:晋武帝看了《陈情表》后,备受感动,不仅欣然准奏,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生1:李密自幼与祖母相依为命,现祖母已是风烛残年,生命垂危,李密尽孝,理所当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是有良知的人肯定会为他的孝举所感动,何况是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生2:李密巧于心计,他写《陈》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精心雕饰的,开篇以凄楚哀婉的笔调叙述自己的身世是他设下的情感圈套,结果使善感的晋武帝不自觉地往里钻,从而…  相似文献   

10.
孝的传递     
中国有五千余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这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出了许多传统美德,孝,便是其中之一。孝,从构字法来看,是由一个老字和一个子字组合在一起的。它的寓意是指上一代与下一代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孝需要传递。是谁的孝心曾让世人感慨?是李密。当东晋统治者多次请李密做官时,李密一再拒绝。他要赡养年迈的祖母,至其终老。李密曾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表达了乌  相似文献   

11.
传统名篇《陈情表》(见高中语文第三册),为李密所作。李密曾任蜀汉郎中和尚书郎,以孝名闻天下。《华阳国志》载:“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更适人。密见养于祖母,事祖母以孝闻,侍疾,日夜未尝解带。”公元263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不久,晋灭蜀  相似文献   

12.
李密本是蜀国的尚书郎,蜀亡后,退居乡里。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想出来做官,但又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这篇《陈情表》,向武帝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意。史载司马炎读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怎样表明自己的心意并让晋武帝心中满意的呢?靠的是他那高超的"陈情"艺术。  相似文献   

13.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诏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文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  相似文献   

16.
致李密     
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因此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孝子"。可是,李密啊李密,你知不知道,你所谓的"孝"在21世纪被贬得一文不值,你的"天下第一孝子"的称号变成了"天下第一愚人"。李密啊,你知道吗?你的《陈情表》害了我的同学。原因就是他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而这导致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有问题,以此看扁他,连我都要好好训斥他一番。试想,像你一样对上级忠心耿耿又对长辈一味愚孝的人,在今天还能有生存之地吗?他还是21世纪里的正常人吗?首先,你就不应该上奏《陈情表》自毁前程。你知道在今天找个工作有多难吗?不仅要有学历、背景,还要托人拉关系、送财礼。  相似文献   

17.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提出暂缓应诏、奉养祖母请求的一份表章。史载:“晋武帝嘉其诚款,赐奴裨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文选》李善注引《华阳国志》)其文居然使晋武帝受到触动,从而收回成命。是因为此文通篇于简洁练达的笔墨中传达出人间至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人情味。  相似文献   

18.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9.
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20.
李密《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语似乎道出了他在“忠”与“孝”之间难以选择的境况,然而,在我看来,李密的为难全部源于自身,他是另有所想。首先,李密以超众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皇上的重视,皇上三番五次下诏邀他出仕尽忠。自古像这样的事并不多见,可见李密对皇上的重要。此种情形李密完全可以向皇上请示,带祖母进京,既尽忠又尽孝,既是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又可孝敬祖母,皇帝必然恩准。所以“进退狼狈”实在是源于自身。其次,李密之所以未敢出仕源于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已将李密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