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8年生于上海的庄俊,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他早年考上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建筑学,成为中国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华人建筑师。学成归国后,他以中方建筑师的身份协助美国人完成清华大学的规划与设计,并在洋商垄断的上海租界开办了第一所华人建筑事务所。他曾设计过唐山银行大楼、天津扶轮中学、上海金城银行、慈淑大楼等一系列经典的建筑。在庄俊长达102年的生命流程中,除了对建筑事业的杰出贡献,他还先后与竺可桢、毛泽东、郭沫若等有过不同一般的交往,政务院分配给他的轿车牌号是"京-00001"……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近年来,自助服务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国家图书馆自助服务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现有的到馆自助服务和远程自助服务形式,分别以证卡业务和综合咨询服务为例分析其自助服务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国家图书馆自助服务的发展策略.图2.表1.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9.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当许多球星、影星充斥年轻人心灵空间的时候,我也曾成为战友们追捧的“星”。用今天的话说,咱也玩了一把酷。现在想来,还要感谢解放军报,感谢军报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10.
2010年2月12日,第53届“荷赛”评选结果通过网络向世界公布。近年来“荷赛”受到些许非议,获奖图片经常让人看不懂或不理解。少有的例外是2009年,因为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获奖档次和人数超出以往,暂时掩盖了对“荷赛”图片认知的迷茫和彷徨。其实,“荷赛”依然,国内摄影人看不懂依然,贬低“荷赛”之声依然。与国内的新闻摄影比赛结果相比,“荷赛”足够另类,以国内的新闻摄影标准和理念评判, 相似文献
11.
大脑袋、圆鼻头、头上总是翘着三根头发的三毛形象,被誉为是中国漫画的国宝。三毛永远不老,而被称为三毛之父的张乐平先生却已离开我们多年了。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张乐平就已是上海滩颇有名气的3位专职漫画家之一。从1935年张乐平笔下第一幅三毛漫画问世至今,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力波及海外。人们喜欢三毛,因为这个小男孩正直善良,见义 相似文献
12.
13.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义生长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电力时代到来的19世纪末期,也可以说,现代主义与电力时代同步到来。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论》一书中认为,电力时代指的是新发明的发电机、地下电缆等应用到工业,电话电报等系列产品在商业与生活中被推广应用的时期。新的电力产品引发了生产组织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其连通与整合的空间,甚至突破了过去民族国别的边界,大规模的国际交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由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瑞能公司主办,中国老摄影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国际摄影协会黑龙江分会协办,黑龙江省老艺术家协会摄影艺术研究会和黑龙江奇峰集团承办的"第二届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摄影大赛"颁奖仪式,于2012年9月17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举行。本次大赛历时半年,吸引了哈尔滨、佳木斯、鹤岗、萝北等十几个地市县的摄影家协会的影友参与,收到摄 相似文献
16.
从政府主导建立到行政放权并非一夕之功,它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不把掌权视为利益来源的决心。此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取消审查",虽然只针对现有章程的修改权,但它符合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相当积极的示范意义。近日,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原广电总局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 相似文献
17.
许兰武 《记者观察(上半月)》2010,(9):16-16
一幅《开国大典》油画能卖到200万,当代军旅画家沈敬东无疑是宋庄艺术圈里经营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之一。7月13日下午,他在宋庄A区艺术馆的工作室接受了《记者观察》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书籍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积累。书籍装帧设计就是对这种精神产品进行美的包装,同时将书籍内容合理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当代电脑技术迅速地运用于美术设计,日益取代了往日手工式的劳动,从而使得书籍装帧设计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事物总有两方面,那就是因便捷而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叶锡环,半路出家,年近四旬,是温州都市报一位跑民生新闻的普通记者。在调入报社6年间,他4次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在浙江新闻界是十分少见的。他为什么会频频获奖,其作品又有何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末倒数第二个月上旬的某天中午,我收拾起电脑台面上的英文资料,在大书桌上摊开中文方格稿纸(其实我还没有学会在电脑键盘上敲打中文),满脸灿烂地走出我的办公室,对隔壁的同仁——一位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主流经济学家宣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