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西方记者在写作消息和专稿时,十分注意使用引语。新华社记者刘其中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去年10月1日的发稿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美联社当天共发稿123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81条(其余为资料性、服务性稿件)。在这81条新闻中,使用了一至三段直接引语的有23条,使用了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条,两者合计共48条,占当天该社播发的有实质内容的稿件的60%。路透社当天共发稿238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共155条。在这155条稿件中,使用了直  相似文献   

4.
三、引语使用价值。引语在新闻中的价值,是任何形式、任何精辟的叙述所不可替代的,目前并没有引起我国新闻界的足够重视,本应使用采访对象的话,也由记者代劳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界,把引语看成新闻的生命。记者刘其中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1997年10月1日的发稿调查分析发现,美联社当天播发的在有实质性内容的81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0%,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弓!语的有23件,用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件。路透社在当天播发的有实质性内容的155件新闻中,有直接引语的占68%,其中使用1至3段直接引语的有67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6.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用好引语,是写活消息的重要手法之一。直接引语,可使读者产生积极的心里暗示:“这里说的都是真的”,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和如见其人的感觉。引语增强消息报道的可信度。《市长吴官正“微服”私访备尝旅客之苦》是一篇获全国好新闻奖的消息。这篇消息除内容好外,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用活引语。下面让我们来一起阅读分析这篇消息。本报讯吴官正市长昨日清晨“微服”出访武汉港十五码头,尝到了劣质服务苦头后说:“武汉的服务工作没有抓好,市长挨骂活该!”15日晚,两位外地同志找到吴市长家里反映:“武汉市有些旅社、码头的服务态度太差了!”昨晨5点多,吴市长起床,披一件大衣,徒步半小时来到武汉港十五码头。6点刚过,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中引语处理看似一件小事,但它关系到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不可马虎。在美国新闻界,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热衷于直接引语的采访和使用。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刘其中曾就此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在2002年9月1日至7日刊登的新闻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使用了三条以上的也高达76%。(1)但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如要求记者采访的深入,文责自负,记者甚至杜撰新闻来源等等,稿件中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有很多盲区和误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实,人物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语境下“受众中心”的传播理念使当代大多数的体育消息报道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主观倾向性特征。体育新闻倾向性的语言表现手段主要有使用评议语句、主位分布选择、词语复现选择和引语选择。评议语句的使用是新闻传者传递倾向性的直接表现手段,而主位分布选择、词语复现选择和引语选择等是间接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0.
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本身并不代表—种新的文风,但是,溶入了精彩得当的直接引语之后,新闻的文风就会变得清新而又自然,其现场感、可读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注意采访并善于在新闻中写入精彩得当的引语,应该是我们改进新闻文风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等闲视之的追求。 一、我国记者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 我国记者、编辑,以及主管新闻宣传的官员普遍忽视直接引语的使用。而且自五十年代至今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有所倒退。今年5月14日,笔者在天津采访李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新闻相比,直接引语的缺失是中文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辽宁地区的报纸为例,普遍忽略对直接引语的使用,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却相当高,记者转述的话语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2.
引语运用的误区丁永昌新闻中经常有引语。然而,引语的运用,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扭曲。这不仅影响引语在新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很容易使记者被置于“不客观”的境地,有时还可能由此吃上新闻官司。纵观我国近年来获奖新闻作品,不使用引语者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13.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用好引语,是写活消息的重要手法之一。因为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处于被动消极地位。而引语的使用,可使读者在心里自语:“这里说的都是真的”,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增强消息报道的真实感。《市长吴官正“微服”私访备尝旅客之苦》是一篇获全国好新闻奖的消息。除内容好外,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用活引语。下面让我们一起读分析这条消息。本报讯 吴官正市长昨日清晨“微服”出访武汉港十五码头,尝到了劣质服务的苦头后说:“武汉的服务工作没有抓好,市长挨骂活该!”  相似文献   

15.
周雪远 《新闻世界》2009,(10):53-54
记者作为新闻的叙述主体,对新闻报道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考察《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叙述主体,发现“我”和“记者”是其主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叙述主体主动将话语权下放,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使人物报道生动、真实,信息平衡。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商业利益对业务操作的侵蚀让人忧思。  相似文献   

16.
记者在消息报道中,援引他听到的一些话,有时用引号引起来,有时不加引号但能让读者知道是谁说的,笔者称之为"引语". 有时候,引语在某类消息写作中会占到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7.
杨慧芸 《新闻界》2005,(6):121-123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能够作为支撑调查的有效证据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人情昧,体现人物个性,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同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新闻人物之口说出媒体希望表达、但却不便公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但是,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媒体(报纸)的直接引语使用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本文把直接引语的问题细化为若干假设,用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8.
消息写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也是写记者招待会消息所应遵守的。比如记者招待会消息的导语写作、结构的安排、背景的运用、引语的运用等等,都应该按照消息写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来进行,但是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评奖中发现,一些台在新闻消息写作中不重视导语。有的消息无导语,—上来就像老奶奶讲故事一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从头道来,让听众听不出来要领;有的消息播之前,由主持人或播音员加个引语,这个引语类似导语,但严格讲,它的写法既不符合导语要求,也不能完全起到导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2):28-32
在新闻的筛选过程中,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本文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为例,从消息来源的注解、匿名消息源和引语的使用三个维度分析了121篇与中国有关的报道。通过分析,发现记者通过对消息来源的别有用心的注解,多次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匿名消息源,更多地选用间接引语的叙事方式等手段使读者对消息源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违背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控制了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