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正在创造人造(人工)生命的消息既让人惊奇,又让人担心。在未来3到10年之内第一个人造生命有望诞生的预言使人们的眼光开始聚焦“人造生命”这个词。那么,人造生命是什么,对人类和社会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小莜 《百科知识》2011,(19):16-18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基因研究的方向转到个人基因组的研究上来。迄今,研究人员已经为~些具体的个人描绘了他们的基因组,例如美国的基因专家克雷格·文特尔、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和一位中国人(暂未透露姓名)。现在,美国一对孪生兄妹诺亚和亚历克茜的个人基因组也被描绘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曾经与其他动物一样——衣不蔽体,食不充饥,四处漂泊,一不留神还会成为其他掠食者的盘中餐。然而,我们的祖先并不满足现状,他们不断地探索着这个星球,改写着人类史。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在首次踏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人类逐渐取代其他动物坐稳食物链顶端的这把交椅,仿佛成为了"上帝"。近日,克雷格·文特尔和他的团队以丝状支原体的基因组为模板,创造出了人造细胞——辛西娅,又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5月21日,"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研究团队率先合成出世界上首个人造细胞‘辛西娅’"的消息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消息一出,世人震惊。不过,对于"辛西娅"算不算是一个人造细胞,科学家们是存在着争议的,因为"辛西娅"的染色体虽然是人工合成的,但细胞中像细胞质、细胞膜等其它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最简人造细胞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设计并制造出最简单的人造合成细胞,是生命世界中基因数量最少的有机体,但依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2010年,该团队合成丝状支原体基因组,然后将其移植入一种细菌里,制造出被称为Syn1.0的合成细胞。这是在世界上首次制造合成生命,当时曾引起科学界轰动。现在,研究人员在首个合  相似文献   

6.
J&#183;克雷格&#183;文特尔带领的团队在实验室中合成了完整的基因组DNA,引发了一场关于“人造生命”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7.
刘霞 《金秋科苑》2012,(18):41-42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和素有“科学怪才”之称的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首次利用计算机制造出了“虚拟细菌”,其能模拟微生物的生命轨迹和一举一动。科学家们表示,最新突破或许有助于改进人类对疾病的理解并为疾病找到新的疗法。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7,(8):23-23
美国生物学家通过将一种微生物体内的整个基因组植入另一种相似微生物体内,成功使后者成为具备前者功能的“复制体”。这一成果被认为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人类对“人造生命”的探索也由此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正>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制造了染色体(基因组),然后把这个基因组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肯定者说,这项技术或可用来制造特定的藻类,以净化导致气候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可能为炼油厂生产新的碳氢化合物清洁能源。该技术有助于加速疫苗生产,以及制造新食材和化学物质。否定者担忧,这是取代"上帝"制造生命,违反自然规律。核心技术一旦被恐怖分子掌握,有可能创造出杀伤力巨大的超级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而他对这喧嚣的争论充耳不闻,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人造生命是多种学科交叉、高新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组全人工合成技术的形成,这个梦想的实现开始变得可能。噬藻体是原核藻类(蓝细菌)的病原,结构相对简单,人工合成噬藻体、阐明其感染并杀灭蓝细菌的分子机制,有望实现对水华蓝藻的噬藻体控制,并可为人工合成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众科技》2010,(5):6-7
近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及藻类饵料Vaucheria litorea进行基因组测序。海蛤蝓的细胞能够从藻类获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为其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包括繁殖。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一种类似于细菌的“人造细胞”。这种简单的“细胞”并不是真正的生命体,不能分裂和进化,但能连续数日生成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毛黎 《金秋科苑》2011,(4):127-132
在认识生命方面,美生物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了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菌。将8个由60个核苷酸组成的DNA片段,人工合成了实验老鼠的线粒体基因组。科学家称在实验室利用老鼠细胞培植出可分解毒素的人造老鼠肝脏,这标志着"订制器官"技术的进步;利用死鬼狒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5,(6):22-22
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各种假设。基本上可以用两种方案来回答哪些复杂性对生命是绝对必要的:所谓的从上至下和由下而上的方案。基因组先驱文特尔代表前一种。他在其“最小基因组项目”中使存在的细胞的遗传装备减少到生存所必需的程度。而其他科学家试图从分子层面建造能起作用的有机体,这个研究方向的两名代表不久前成功地利用大分子建造了人工细胞,它们至少可以部分地达到生命的标准:能够生产蛋白质。活细胞的构造通常非常复杂,它的新陈代谢由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自控机制所决定。而人工细胞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试管里生产。…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9,(6):81-81
Notch通道是大多数多细胞生物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细胞信号作用体系.是胚胎中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在成年个体的很多组织中仍然活跃。现在,一种采用一个转基因果蝇库进行的整个基因组范围的分析方法.被用来研究人们最了解的果蝇发育中的一个形态形成事件——对外传感器官的形成。由于这个转基因果蝇库对果蝇基因组中几乎每个基因都表达“RAN干涉”(RNAi)构造.利用RNAi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头10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基础上,21世纪10年代头2年,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造细胞进而人造生命的研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获得重大成果,纳米技术、激光技术和对反物质、暗物质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级计算机则首次突破了万万亿次大关。中国的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和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计算速度位于世界前列;"嫦娥二号"的发射、"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的交会对接和深海载人潜水、深地探测技术取得可喜成就。  相似文献   

17.
张松 《百科知识》2011,(18):28-30
“砼”,(音“同”)这个字恐怕没有多少人念得准,不过从字形上看,砼似乎应该是一种“人工造出来的石头”。我们真是要佩服汉字造字的精准与奇妙,的确,砼正是一种人造石材,更准确地说是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人员在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小鼠基因组中大约22000个基因中每个基因的表达,都已经在小鼠大脑所有主要结构上以细胞分辨率被测绘出来。这一成就是“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脑图集”(Brain Atlas)项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殷楠译 《金秋科苑》2009,(11):21-22
将皮肤细胞转变成运动神经元 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个突破性试验,他们利用一种不需要晶胚(已进入细胞分裂状态的受精卵)的新方法,产生了第一个运动神经元。这个神经元是用两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患者的干细胞培养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殷楠 《今日科苑》2009,(11):21-22
将皮肤细胞转变成运动神经元 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个突破性试验,他们利用一种不需要晶胚(已进入细胞分裂状态的受精卵)的新方法,产生了第一个运动神经元。这个神经元是用两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患者的干细胞培养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