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韦艳 《广西教育》2013,(18):76-76
叶圣陶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对于数学学科,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使学生养成以下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对于学习而言,习惯也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习惯就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惯性,依靠这种惯性,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学习行为。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可见,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乃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对于来自农村的初中生,该如何培养呢?只有了解、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之学习心理、取向,我们才能为培养其学习习惯奠定基础.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其将来工作或  相似文献   

5.
<正>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本文就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谈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和作为的大小,除了他先天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他后天习惯的养成.因此,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价值目标,也就不能不重视基础中的基础,即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倾听、主动思考、善于质疑,是每个学科都需要共同培养的良好习惯,但在具体的培养方法上,数学科有其独有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各发展阶段幼儿教育目标,给出了一些可操作可实践的教育建议,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具体指导。幼儿的习惯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习惯贯穿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另一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在教育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9.
红鸣 《考试周刊》2009,(8):225-226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培养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强调:“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1]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我们不能大声呵斥。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是应该讲究艺术,既要能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能从中发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使孩子在快乐中接受和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李俊爽 《成才之路》2014,(35):99-99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或社会风尚。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过渡期,他们在学习的动机上仍然受喜欢某位任  相似文献   

11.
何为习惯?它包括品德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正所谓"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它不仅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从小班起,笔者发现较多的幼儿进餐习惯不是很好,挑食、偏食的现象尤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幼儿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谚语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指的是对于一个人来讲 ,看他三岁时的品德 ,便知他长大后的为人 ,了解他七岁时的言行 ,便可知晓他到老的作为 ,此话虽有偏颇 ,但从另一方面却喻示了幼儿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道理。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曾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 ,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 ,则终身受其果。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  相似文献   

14.
闵雯 《考试周刊》2011,(20):235-236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班级一定要有良好的常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在幼儿园中,班级常规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老师组织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孩子们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要分散精力去维持各个环节的秩序,从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远大理想,崇高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不失为培养孩子远大理想、崇高道德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儿时代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这寥寥数语道出一个道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讲礼貌、守纪律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实则不然,良好的行为习惯涵盖的范围很广,应包括学会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遵守规则(幼儿园常规、社会公德)、求知探索(学习、劳动)这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育家都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接触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相似文献   

18.
刘大旗 《成才之路》2012,(1):11-I0006
正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陶行知先生强调: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把教育归结为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的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作为成长的发端,是不够现实的。由于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乃至性格的形成都受到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