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 ,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犹如泉水 ,源泉丰盈永不枯竭 ,没有生活 ,作文就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现在的初中生作文之难 ,有人归纳了“三说” :由于各学科难度普遍提高 ,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淡化而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大幅度减少的“学识积累贫乏” ;由于“两点一线”式和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生活蓄积贫乏” ;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和社会普遍防备心理而造成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3.
小学作文训练中,“积累”的指导尤为重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何来?“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如何扩大和丰富? 第一,生活积累。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如果每一次作文前,都需要组织活动,从活动中获取作文内容,这于小学生作文训练并无多大益处。作文材料的来源,既要注意“丰富生活”,更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发现并通过记忆记载自己平常“丰富的生活”,才能真正解决文源问题,同时培养“积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罗晓琴 《甘肃教育》2009,(18):42-4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文也是如此。小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们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素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带领学生走近自然,走向社会,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勤于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可惜的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听到要写作文就眉头紧镇,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究其原因,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轻视了写作准备过程的指导,忽视了学生课外积累的指导。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我认为要重视学生写作的准备过程,积累生活,积累语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学生的作文开“源”引“水”。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什么”即作文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作文材料呢?这就需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强调材料的积累与利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对初中生而言,“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要解决学生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表达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抓住“生活”这个作文基点,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体验和作文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素材库,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最为棘手的就是一提到写作文,便有学生愁眉不展,抱怨没有东西可写。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成这样的情景,如果一味去责怪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缺少想象力,是不恰当的,也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现有状态中发现写作素材、积累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或是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是假腔假调,八股气息浓,或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为作文而作文则是主要原因。作文教学由“应试”转向“应需”这个大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回归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路在何方?阅读、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不能写出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当注重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将实际与想象结合才能写出优秀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2.
李克仲 《考试周刊》2012,(60):40-40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学生没有什么知识上的积累,大多数只是对于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语文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集中表现,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生活阅历都比较薄弱。所以,小学语文作文必须从素材和写作技巧基础抓起。本文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一些指导要略,包括了写作要求、素材的积累、想象力的培养以及文章的修改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内容问题 ,怎样写是形式问题。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但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主要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学生写作文没有内容 ,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有“米”下锅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下锅 ,怎样煮出“饭”来。这就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激发他们的作文愿望。对此 ,笔者进行了尝试 ,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着眼观察 ,感知内容 ,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一、指导学生实际观察 ,获得第一手材料人的认识是从感知…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作文往往“真情洋溢”。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7.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亦在平时.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仅仅限制于课堂,要注重指导学生从生活和与阅读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奠定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选材、立意、谋局、布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也听得厌烦。如果能另辟蹊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这样“三点”值得尝试: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感悟点。一、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材料,并且有很多是新鲜的、独有的。但把它写入作文时,却显得很一般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没有把材料与众不同的、十分抢眼的地方凸现出来。只有写出材料的闪光点,作文才会…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作文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并非真的没什么可写 ,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 ,不善于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作文 ,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什么文字”。仔细体会 ,我悟出一些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一、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人的生活。解决“没有什么可写”的最好方法是教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告诉学生在观察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观察仔细了 ,脑子里留下的东西就多了 ,这就是作文素材。比如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要引导…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多样、灵活、富有趣味的指导手段,从激发学生热爱作文的欲望着手,树立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增强他们作文的情趣。 一、引导观察,注重积累,让学生作文成为“有米之炊” 学生最苦恼的常常是没有材料可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写作找不到作文素材主要是他们不会观察、不善于积累,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耐心指导让他们学会观察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