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德育课程建设也进入了加速期。一方面,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层面上,德育课程建设更好地突出了民族文化传承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呼应,课程建设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另一方面,基于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从而丰富了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传统德育的弊端及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认为传统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其目标、方法、内容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德育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素质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作为小学德育主导渠道的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门课程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经验,寻找出问题,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创新,使德育课程更适应现代社会,更好地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影响,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建设上,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仅将之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偏重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辅渠道、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和德育课程结构及层次不清等问题。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了"立德正行,快乐成长"的德育理念,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和实施校本德育课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端正的行为,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8.
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它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竞技精神,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更强,培养学生拼搏努力、不放弃等精神。因而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中德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将德育渗透进课程,积极探索属于本校的德育发展方法,保证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从德育的特点着眼,班主任应该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通过开发和构建班本德育课程持续深入地影响学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男生女生生命成长班本德育课程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确立适合的课程目标,选择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课程形式,系统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37):8-9
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课程知识。教师应当根据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明确德育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效率。本文就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内容进行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体验学习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在现有道德教育模式基础上,运用体验学习方法,从德育课程、学生主体、德育实践等方面创设道德体验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李艳芬 《文教资料》2011,(32):227-229
德育实践课程是伴随着课程观念现代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德育课程形态,把德育实践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已经成为现代德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更符合现代德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对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高职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构建德育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应利用合理的构建策略,总体构建实践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德育贯穿于教学发展的始终,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健康地成长及发展。而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小学语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有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其他学科也有德育知识的渗透。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德育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本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表述更加清晰,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核心特点.对于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明确、清晰而具体的阐述,也更有利于教师把握.下面,笔者结合三下年级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3课"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的开发既要有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为了避免以教代学的局限,需要凸显学习立场,深入思考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针对如何开发德育课程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可以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视野展开讨论,期望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首先提出开发校本化德育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重要策略,进而分析小学校本化德育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的价值,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实践总结了学校校本化德育课程建设的三方面经验,即依据社会需要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和依据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德育校本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各个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因为德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小学生德育教育应该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凭德育教学远远不够。文章对目前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新的德育课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反映了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特点;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切合实际地提出不同阶段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坚持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生活基础,实现德育的生活化、科学化;坚持综合化的课程形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小学低年级围绕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小学中高年级围绕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