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吕 《新闻导刊》2006,(2):I0003-I0003
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3月21日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道”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等7家女性报媒的掌门人相聚一堂,共话女性报媒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章宏法  胡波 《新闻实践》2006,(12):27-28
今年3月,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媒”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都市女报》、《时尚女报》、《当代女报》共7家女性报媒  相似文献   

3.
贺剑 《青年记者》2007,(12):44-45
女性报媒在“报道女性本身和女性关心的新闻”的新闻方针指引下,其文化娱乐报道基本上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仍有一些不确定或者无法界定的领域和形式存在。而这些不确定和争议,从目前来看,则是女性报媒和其他报纸先天没有“非此即彼”之分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王浩 《新闻导刊》2005,(5):23-25
在国内报业市场,女性报媒一直以目标读的指定性(目标读绝大多数是女性)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细分市场。综观国内现存的九家女性报媒,大多都在努力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报模式,转而寻求一种为市场认可的切合当代女性阅读心理的新型办报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有部分女性报媒凭借精准的定位和市场化的操作手段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张宸 《新闻与写作》2004,(11):14-16
本文所说的“报联体”,是“报业报道联合体”的简称,它是指国内一些报纸为竞争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以相互交换稿件、共同参与重大报道为主要合作形式的报业联合组织雏形。“报联体”是“媒介报道联合体”(以下简称“媒联体”)的一种类型。这里有必要先对“媒联体”做一个简要的说明,有助于读者对“报联体”的理解。所谓“媒联体”,顾名思义,是国内一些媒体为竞争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以相互交换稿件、共同参与重大报道为主要合作形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报业市场,女性报纸一直以目标读者的指定性(目标读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细分市场.综观国内现存的9家女性报媒,大多都在努力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报模式,转而寻求一种为市场认可的切合当代女性阅读心理的新型办报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有部分女性报刊凭借精准的定位和市场化的操作手段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培育初期,报媒重在强化措施抢喝"头啖汤";利用WAP网站型手机报、微博增加读者黏性。在移动互联网新闻服务市场真正启动后,报媒要不失时机地加大投入,利用3G网站型手机报的优势全面改造传统的经营模式。尤其要利用手机支付,开拓发行、广告新空间;利用网站、论坛开发SNS,从而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轩  吴志远 《新闻前哨》2011,(10):32-34
如何善用这一优势寻找报媒的新发展空间,寻找报媒“长尾市场”,已成为我们手头亟待解决最重要的命题了。本文对免费报的判断为,它是报媒为适应现时社会的传播语境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是报媒发展空间的新媒体化之外的新选择。是在现时媒体生态环境下报媒的“长尾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内容的竞争。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产品上。受众对报纸内容的期待,也许更甚于其他方面。内容是报纸之本。①也就是说,报媒能否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终归要靠内容说话,内容生产是报媒的核心竞争力。而打造和提升报媒核心竞争力,需要“实战”操练:要主动迎战新加入媒体阵营的媒体,  相似文献   

10.
马川 《新闻界》2003,(3):50-51
在全国报媒市场,时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西安现象”。“西安现象”就是在西安这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近几年先后冒出了定位基本相似、读者群基本相同的八家市民化的日报,而且经营格局出现了高度垄断。只有一家赢利,其余全部亏损。经过近三年的大战,这八家日报目前已有2家败北后被迫改为周报,还有两三家正在酝酿改为周报或虽然极不情愿但却不得不准备改为周报。尽管这种整合正在进行,但是经营上的垄断格局依旧。而且,其余7家的亏损总和已经超过八位数(一亿元以上)。报媒市场的“西安现象”在全国都是罕见的。那么,是谁烧掉了西安报媒的巨…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14年报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报纸广告普遍下降20%以上,报纸版面数量也大幅度减少,有些报媒开始裁人减员、压缩成本、节流开支,甚至有人预言报媒将在三五年内消亡。本文从报媒生存的网络媒介新环境中,分析报媒经营的困境和原因,提出利用新信息技术开创新闻产品及广告传播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并营运报媒现有的优质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与网络新媒体展开竞争,以摆脱报媒经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马川 《今传媒》2003,(3):42-43
在全国报媒市场,时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西安现象”。“西安现象”就是在西安这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近几年先后冒出了定位基本相似、读者群基本相同的八家市民化的日报,而且经营格局出现了高度垄断。只有一家赢利,其余全部亏  相似文献   

13.
<正>融媒时代,舆论战场已逐步转移到互联网,面对传统报业下滑期、新媒体发展投入期、历史欠账归还期“三期叠加”的困难局面,地市党媒的竞争力、影响力日渐式微。如何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乃至更大地发展,如何在新闻报道上“守土”、做深,如何在经营理念上“拓疆”、做新、做广、做大,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地市党媒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该如何实现逆势突围?部分地市党媒已进行积极探索,有的“试水”文化产业,尤其是在演艺、会展、培训、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快实现从传统报媒向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的转型跨越,初步实现了“解困”;有的把新媒体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报媒向新媒转型,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9,(22):1-1
文化产业新一轮改革将为报业市场化进程奠定体制基础,绝大部分报媒将调整官场,职场、商场的位次,凸显报媒的“商品”属性。当报媒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多传统的理念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品牌建设是现代报媒发展的法宝,报纸品牌的确立,对报纸舆论引导和经营状态的改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里有一个对“品牌”的认知问题。尽管人们对品牌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无论哪一种表述,体现“顾客意图”都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对报业而言,则是体现“读者意图”。从而使报业的品牌构建方向符合读者成长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报业品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报媒面临的广告经营困境及原因,给出了媒体融合发展报媒广告所拥有的机遇,阐述了媒体融合报媒所拥有的真正的全媒体广告载体资源,和长期以来报媒所树立的优于其他新兴数字媒体的公信力。同时分析了有选择地进行合作,积极主动地为广告客户策划活动,不但保护和提升了报媒的公信力,而且带来的广告收益也是可观的,并且加强了报媒与...  相似文献   

17.
做好行业报的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体对新闻、读者、广告等资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正在从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型,由财政补贴向自我发展转变的行业报而言,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其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什么要做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是什么”,还要分析其由来“为什么”,探究其影响会“怎么样”。当今,媒体竞争愈演愈烈,行业报要立于不败,取得发展,必须“咬定”深度报道不放。一是媒体竞争的需要。行业报与大众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  相似文献   

18.
方立明 《传媒》2018,(1):29-31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报兴业,要强化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思维,用经营管理提质增效支撑报媒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报媒在内容建设、渠道拓展、平台搭建、管理革新等方面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效益报业"托举"品质报业、素质报业",从传统业务范式中突围,促使媒体服务向互联网延伸,变读者为用户,实现影响力"变现",提升传媒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以媒介融合为理论前提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摆在报业发展面前最为迫切的研究课题.我国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历经10年之探索却屡屡遭遇挫折,其中重要原因,是传统报媒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偏重于追求与新媒介的“融合”,忽视或漠视融合中应有的“分化”思维,传统媒体在品牌、用户、收费三大方面向新媒体简单延伸.  相似文献   

20.
面对市场的挑战和优胜劣汰的局面,《教师报》作为一张行业报,我们也在深思:我们应该怎么办?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研究和探索行业报的发展走向,把握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重新规划版面.优化栏目,尽量贴近教师的生活。1997年,《教师报》向读者推出了“月末版”,现在又办起了“周末版”。怎样拓展‘明末版”和“周末版”的办报思路,我有两点体会。一、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对《教师报广月末版”和“周末版”定位时,首先明确要积极地去迎对市场,决不消极地去迎合市场。在坚持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