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刻本     
《津图学刊》2004,(3):39-39
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官刻本…  相似文献   

2.
自刻本     
《津图学刊》2004,(3):71-71
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截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于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板,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板雕印的自著《板桥…  相似文献   

3.
局本     
《津图学刊》2004,(3):60-60
局本指清代各省官书局所刻印的书本。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以曾国藩创立的江南官书局为起端,先后有淮南书局、苏州书局、浙江书局、崇文书局、思贤书局、江西书局、存古书局、皇华书局、福州书局、广雅书局、云南书局、山西官书局等相继建立。这些官书局是清代以前历朝所没有的。在晚清的半个多世纪中,这些官书局刻印过不少书,还联合刻印过一些书,如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等。有些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像浙江官书局校刻的《二十二子》,金陵书局张文虎校刻的《史记》,就都很有名。局本  相似文献   

4.
官刊本指历代官府刻印的本子。根据古文献记载,发现五代后唐明宗时刻本《九经》开官刻本之先河,对我国图书发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即我国书籍流通和文字传播方式由印刷方式代替过去的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事业(官刻本),规范了书籍印刷等,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真本:①指书籍的手稿或原刻。②字画的真迹。③碑帖的原拓。善本:精加校勘、错误较少的书籍。的本:①真本。②原拓本。精本:校印精善的书本。讹本:也作讠为本。指传抄、翻印有错误的本子。误本:指文字有错误的版本。伪本:冒充名画真迹或原书真本的描摹本或翻刻本。赝本:假托名人手笔的刻本、字画、碑帖。祖本: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原本:①第一次写成或刻成的书本。②翻译所根据的原书。初本:书籍的原始版本。草本:书籍的原稿、底本。秘本:珍藏而不易见到的书籍。珍本:极其珍贵极难获得的书籍。孤本:在世间仅有一份留传的图书。其他…  相似文献   

6.
辛欣  薛莲 《图书馆学刊》2007,29(5):F0002-F0002
《皇明典礼》,是记录明初皇家宗室礼仪规范的官刻书籍。大连图书馆藏《皇明典礼》为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内府刻本,四周双边,大黑口,双鱼尾,版心下镌刻工姓名,是海内外比较珍稀的善本图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三个方面探讨了南宋孝宗时期的刻书,并分析了各种刻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书坊,又称为书肆、书铺、书堂等,是我国古代民间专门从事刻书、售书的机构。在古籍分类中,通常将书坊刊刻的图书称为坊刻本,以别于官刻本和家刻本。实际上,我国古代书坊刊刻的图书不全是坊刻本,有一部分也是"官刻本"和"家刻本",这与古代某些书坊所兼具的"印刷厂功能"有关。古代的书坊,通常拥有书工、刻工、印工,书坊主人或聘请编、校、撰人,或自编自刻,集编、刻、售于一身,相当于现代的出版社和书店。其特点是受经济规律的驱使,以刻印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为主。版本学上所谓的"坊刻本",指的应该是这一类书坊所刊刻的图书。还有一些书坊,则经常接受官府、私宅的委托刻印图书。委托方负责出资,以及书稿的编辑和校对等,在版式的设计,纸张、墨色的选择上书坊必须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办理。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上古的皇室历史文献文集,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千百年来,释读文本甚多,而传抄、刻梓亦多。宋刻本作为最早的传世纸质文献,在保存《书》类文献时所显现出来的文物和学术价值毋庸置疑。而学者对其版本尤其是宋刻本的系统整理未见,基于此,本文对《书》类的宋刻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基本摸清了《书》类宋刻本的存世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现存五代、北宋及南宋迄蒙元时期刻本实物书口版式的梳理,归纳出五代北宋时期刻本不刻鱼尾的书口特征存在五种版式,而此可以作为鉴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重要证据.同时讨论了南北宋更替所带来的书籍版式的变化,为认识中国版本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清宫武英殿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宫廷刻书是在明宫廷刻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由内务府领导,世称“内府刻书”。因内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所刻图书统称“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据统计,清代各朝刊刻的殿本书达七百余种,清宫武英殿刻书在清代的文化发展、历代典籍的保护、利用和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清宫武英殿刻书处的设立 清代的宫廷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清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刻,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书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代宫廷刻书处“厂”,并利用原有工匠承办…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刻本具有很高的学术资料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其收藏、保护、整理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着重讨论了民国刻本的特点,并对民国刻书家和刻书机构进行了介绍,在民国刻本整理与保护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图书馆所藏明嘉靖时期陕西周至王三聘所刻《字学大全》,与同时期刻本相比,有其独特特征。概因存世稀少,在陕西刻本和出版志中鲜有论及。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古籍版本,论其大旨,并详列其实,以资方家详考。  相似文献   

14.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刻书家毋昭裔,从喜好读书到发惯刻书有成,开创了我国古代家刻本之先河,为古代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公望 《图书与情报》1998,(3):69-70,76
本文概述了李梦阳之诗文全集及单刻本在明代梓刻情况,并指出其全集"善本"之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发现的弥陀山和法藏翻译《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单行刻印本只有3部,它们是公元702年前后唐武则天刻本,内容完整,今存一帙,藏于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公元767~770年日本称德女天皇刻本,只刻了该经的4个咒语,安置在奈良东大寺等10个寺院,号称“百万塔陀罗尼”,今犹存3千余卷;公元1047年,辽朝重熙十六年,章圣皇太后刻本,一如称德天皇之所为,也只刻了4个咒语,藏中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古庆州白塔相轮樘中。 我曾先后著文,探讨辽章圣皇太后和武则天刻印这部经卷的原因,发现她们在刻印经卷前都曾…  相似文献   

18.
清道光年间何绍基所刻《宋元学案》百卷本,是该书初刻定本醉经阁本的修订本。和醉经阁刻本相比,该本增加了370版以上篇幅,增加字数约20万,是《宋元学案》定本中体例最完善、内容最丰富的版本。本文考察此本对醉经阁刻本的增补修订,主要包括体例的完善、结构的调整、内容的增补、史误的纠正与文字的校改。厘清这些问题,此本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献价值,也就一一呈现了。  相似文献   

19.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20.
已知的清代梁章钜的《楹联续话》虽然版式不一,但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即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据笔者所知,道光二十三年以后重刻的版本以及现代人整理的标点本,都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共计301则联话。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新的《楹联续话》版本,虽与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系根据同一版刊刻的,却在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这则联话条目之后多出一则,即共计302则联话。因此,该版本应是未删本,即初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