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天去一个景点旅游,看见一帮媒体记者聚在一起宣誓,那庄重的神情让人肃然起敬,宣誓完了还逐个在一块写有“不拍作假照片”的大红布上签名。笔者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藏羚羊”与“周老虎”事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记者朋友们便立誓决不拍作假照片。  相似文献   

2.
第九届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是一组反映"90后"农民工的照片——《农村来的年轻工人》. 说实话,这组照片也许谁都可以拍到,但是也许谁也没有想到.换句话说,只要想到了去拍这个专题,其实已经成功一半.所以,当记者李震宇报完这个题目,挎起相机走出报社大门时,他已经胜券在握. 在说起这组照片时,不止一位前辈发出相似感慨:自己拍了几十年的农民工,但拍出来的都是相似的——艰辛、愁苦、外表肮脏,从没想过新一代的农民工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白衣男子就义的瞬间.越战期间,美国记者埃迪·阿达姆斯拍下一组越共人员被西贡警察局长处死的照片,成为摄影名作.这一组照片比阿达姆斯的正好早拍20年.前后两组照片,纪录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涂俊明 《青年记者》2010,(17):77-77
记者是专门报道他人的,但不等于说记者自己的照片不能见报。但这类照片(暂且称为“工作照”吧)怎么拍也大有讲究。说好拍也好拍,合个影就是了,但如果显得过于亲密,不仅令人感到有点戏谑,甚至令人产生报道是否客观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孙庆林 《新闻实践》2004,(11):45-46
宋村乡的学生拿着钱江晚报记者给他们拍的师生大幅合影照片兴奋不已。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拍合影照。  相似文献   

6.
很长时间以来, 部分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星"闻报道着实"火热",对明星的花边轶事、生活八卦,一炒再炒、热度不减.2005年,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在大连拍广告坠马,不幸折断了6根肋骨,但凡善良之人,无不同情,可是竟有记者从她伤后的一张照片,"推断"出她曾做过隆胸手术,此番被马蹄踩爆了盐水袋云云.前几年,居然还有记者瞄上了商场的女试衣间,一番"卧底", 拍到央视女主持人王小丫的试衣照片,某门户网站便隆重登出,引来一伙无聊之徒频频跟帖:"再来点露的. "试问,这样的"星"闻,趣味何在?意义何在?道德何在?导向何在?  相似文献   

7.
林瑶 《东南传播》2018,(6):70-7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观看、拍摄及处理照片的方式;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为照片分享提供平台,照片处理软件使照片从普通到"景观"成为可能,但是现实与自拍照的"虚拟自我"的分化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本文对景观自拍的异化现象做了陈述,认为自拍照片的增殖源于呈现自拍照片的同质化,使自拍的能动性被压制,缺乏创新;其次,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成因进行了讨论,主要从用户心理、自我表演及意见领袖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对景观自拍的异化提出了两点纠偏策略,认为应从提升媒介素养及意见领袖的准入标准入手,构建和谐自拍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心潮起伏,回首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至今已整36个年头.撰文叙小节几述,以表纪念. 一、红心向着党 60年代末,我在沈阳念中学.习读毛泽东语录第一页、第一段落便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军训时,我借了一套军装与几位同学跑到红旗广场(现中山广场)毛主席雕像前拍张身着军装的照片.现在看起来自己还忍不住发笑,因为衣服短、帽子大.  相似文献   

9.
李建刚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19-I0020
日前,摄影部负责人邀请新闻中心一文字记者给部里的同事们展示他新近拍摄的一组照片,内容是关于云南贫困山区孩子和当地一些风情民俗的照片。那照片拍的绝啊!摄影部的同事看后都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11.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新闻实践》2013,(12):F0003-F0003
青年时报记者王芯克,拍钱江涌潮十八年,定格了许多惊心动魄的精彩瞬间。而在今年某个涌潮来袭的不经意问,都市快报年轻记者陈中秋的一张照片,却轻轻地为千年钱塘潮贴上了一个时代标签。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业余摄影者愈来愈多,对摄影记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日本一年一度的例行纪念日特别多,节日里,男女老幼身着漂亮的服装出外蹓跶,大多数人胸前都是挂着照像机,连小孩也不例外,遇到合适的景物,便咔嚓、咔嚓地拍起来.这就给摄影记者增加了难度,千万不要使读者看了报上的照片说这样的话:"呀,这照片不就同我拍的差不离么!"记者要拍出高人一等的照片,就要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因此,日本有的报社对摄影记者一般提出六个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摄影记者应当是"物理学家".业余摄影者按按快门相当容易,而对摄影记者来说是件难事,因为他起点高,要求高,他必须懂得各种照相机的性能、结构,懂得如何根据被摄体的情况选择广角镜头、望远镜头.摄影记者出去采访时,耍带好几架照相机,同  相似文献   

14.
出色的摄影记者拍完照片后,可以一言不发,因为他的照片自己会说话;精彩的新闻照片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说明,因为照片的形象语言已经说明一切。 《钱江晚报》记者杨晓轩拍摄的《游医的“无痛苦”  相似文献   

15.
用小事情反映大主题,是许多文字记者的拿手好戏,文章写出来后,因以小见大而发人深省,令人过目难忘.中央媒体和世界各大通讯社摄影师,每天都能面对许多重大事件、重大主题,所以他们能相对宽松地拍自己想拍的图片新闻、专题故事.而省市报的摄影记者,囿于地域的局限,新闻信息较少,"资源"相对匮乏.在当下新闻摄影竞争近乎白热化之际,笔者认为,在同题、同场竞争的前提下,省市报的摄影记者应充分利用好比中央媒体记者更接近现场、接近实际这一优势,以小博大,用独特视角和鲜活的人物拍出有新意和有深度的好照片.  相似文献   

16.
刘元文 《新闻世界》2007,(12):33-34
在他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华社记者送给他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送行。这张照片曾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站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戴着墨镜的那个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17.
曾有外国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雷锋做好事是自发的,还是被迫的?为什么雷锋做好事还有照片,这是不是经过“导演”的?也有不少国人心存这样的疑惑: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没有散尽,人们生活温饱尚属勉强,照相无疑更是奢侈消费,作为一个普通军人,他怎么会在各种场合拍下那么多的照片…… 那么,雷锋生前到底拍了多少张照片?究竟都有那些人为雷锋拍过照片?雷锋哪些照片是补拍的,为什么要补拍?雷锋给别人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人肯花5万美元买雷锋生前的一幅照片的版权?本期《档案揭密》刊载的《揭开雷锋生前照片之谜》一文,将为读者逐一打开问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巧用光影     
作为一幅在入党宣誓仪式现场拍摄的照片,此作在全景式展现仪式的庄严肃穆之外,巧妙地利用现场的光影效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致的画面。从宣誓者的侧后方拍摄,既可以突出党旗这个必备的环境要素,又能将宣誓者高举的右  相似文献   

19.
一张老照片折射出珍贵的历史 走进馆长吴建宏办公室,他正低着头在抽屉里找寻东西,不多久他小心翼翼的从抽屉拿出一张老照片出来. “这是一张日本投降典礼签字筹备处全体职员合影照片,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由当时县城一家名叫爱尔特照相馆拍的,场面宏大,人员都非常清晰.它反映出当时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和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吴建宏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照片是还没有展出的,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对外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话题围绕一个记者朋友的一次采访经历展开.这是一位名叫"子夜的昙"的记者朋友贴在网上的一个帖子,先请大家看一下: 那年春季,一个7岁女孩的照片和病历被一家大型医院的护士送到了我的手中,照片上的女孩长得十分美丽,但却有着一双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的大眼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