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这就是辩证法的核心。如动与静、乐与悲、虚与实、同与异、疏与密,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学生作文时往往只看到它们的对立性而看不到它们的统一性,不能很好地使用艺术辩证法,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并指导学生具体运用这一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写作离不开对立统一规律.写作中的哀与乐、虚与实、动与静、冷与热等皆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写作离不开对立统一规律.写作中的哀与乐、虚与实、动与静、冷与热等皆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行程问题中,“相向运动”与“相背运动”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没有相向运动,无所谓相背运动;没有相背运动,也无所谓相向运动。双方共处于行程问题这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怎样使小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相向运动”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汉代伎乐舞蹈的经济文化背景、乐舞伎的渊源流变、伎乐舞蹈的高度综合性特征,以及它们在南阳汉画像砖上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汉代伎乐舞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阴阳协调的美感和高度综合性、技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运动与静止通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的,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可以把动的问题转化为静的问题而使求解简化.例1在同一轨道上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车,甲以速度v1做匀速运动,乙在甲后以速度7)v2(v2>v1)运动.乙在距甲s时开始做匀减速运动.问乙的加速度应为多大,才可保证两车不至相撞?解以甲为参照物,则甲静止而乙则做减速运动,其初速度为(v2-v2),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则由题应满足即动与静都是相对的.相对运动的物体中,有时也包含有相对静止的因素.而巧妙地利用这些相对静…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学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来观察事物,掌握它们的一般规律性,这是辩证法总的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本文拟通过教例,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在行程问题中,相向运动与相背运动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相向运动,无所谓相背运动;没有相背运动,也无所谓相向运动。双方共处于行程问题这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使小学生  相似文献   

8.
动与静,抽象与具体,相等与不等,已知数与未知数,等等,它们都相对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我们侧重于其中一方面思考问题而难以解决时,不妨研究它的对立面,抓住共性,大胆转化,往往可取得突被性的进展,这就是转化的思维方法。转化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试举几例说明之。一、“已知”与“未知”的转化例1 解方程x~3 (1 2~(1/2))x~2-2=0。  相似文献   

9.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种停留在仅仅传达知识的教学方式 ,是很不符合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辩证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体现。一、动静的相互转化动和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侧面 ,它们相比较而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在数学的解题中 ,可用动的观点来处理静的数量和形态 ,将常数看成是变数的取值 ,表现为以动求静 ;也可以用静的方法 ,如用一个方程表示动点的轨迹 ,用一个字母代替无限的、变动的取值等 ,处理动的事物。1、静转化为动例 1,求与已知圆x2 +y2 - 4x - 8y +15 =0相切于A(3,6 …  相似文献   

10.
数学离不开相等和不等。从其意义来说,这是两个既统一又对立的概念,没有相等就无所谓不等,没有不等也无所谓相等。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密切的联系,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贯穿着数学基本方法,从而使我们能用整体观点去看待中学数学问题,并进而提高综合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此举例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1.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方面,动中有静, 静中寓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 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直到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求解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运动分析,即选择动点、动系、静系,进而分析三种运动: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相对运动。动点、动系、静系的选择不同,三种运动也随之不同。从理论原则上讲,动点、动系、静系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当然,它们只能分属三个物体,而不能使任何二者同属一个物体,否则就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例如,把动点、动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相对运动;把动系、静系选在一个物体上,则不存在牵连运动等等,这样都不能构成点的合成运动问题。但是,即使我们把动点、动系、静系选定为分属三个物体,在理论原则上  相似文献   

13.
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探求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移动路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两步来解决,第一步:取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特殊的三点位置探求出动点移动的路径形状.第二步: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求出动点移动路径的长.这类问题都是以特殊情形人手,动中求静,以静制动,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绘画和古代诗歌,都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两株奇葩.二者尽管在艺术的外在形式上有区别,但作为姊妹艺术,它们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本文拟就动与静这一对立统一的画理在王维写景诗中的运用作些分析.动与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状态.中国古代对动静这两种基本状态认识得非常早,也非常深刻.《乐记·礼记》云:“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  相似文献   

15.
“无所谓”和“没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它们意义相似, “无所谓”是不在乎,没什么关系。“没关系”是不要紧,不用顾虑。它们都是三字结构的动词性短语,有较浓的口语色彩,都能在是非选择句中出现。如:  相似文献   

16.
辩证的法则,是艺术的根本法则.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动与静、多与少、大与小、虚与实、正与反、形与神、曲与直、巧与拙……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对立和相互转化.诗人应该用艺术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使之和谐地统一在诗的艺术体中.新时期的诗人们,要自觉地学习唯物辩证法,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借鉴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吟颂出我们时代的新诗来.  相似文献   

17.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节奏也存在于人体本身。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的节奏的,这就决定了人本身具有生理上适应节奏的习惯。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动静、张弛、收放、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进而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产生美感,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动与静。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动与静的交替出现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还会获得节奏的美感。所谓“动”,指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活跃…  相似文献   

18.
我在多头复式班的讲台上已度过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经过反复的试验摸索,对复式教学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感到,是遵循还是违背这些规律,是复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一、静与动怎样安排三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必然有静有动。静与动如何安排,直接影响各年级的教学效果。这里的所谓动,是指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静则是指学生独立地学习.静与动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三头复式班里,教学上的静与动可分为三种情况,即静动静、动静静、静静动。动安排在中间的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词中普遍存在着对立统一现象,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大与小,悲与喜,静与动,真与假,明与暗,虚与实,正与反,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现象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同样,数学问题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矛盾,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数学思维分析研究数学问题中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1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在运动的事物中寻求相对的静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在解析几何中,静态的曲线、曲面可以看成满足几何条件的动点的轨迹.而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变量的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